《我与地坛(节选)》备课资料
整理、改编:仪征中学 林依然
地坛公园简介
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侧,依邻北二环与雍和宫隔河相望。占地面积37.4公顷,年游人量五六百万人次,是一座历史悠久,庄严肃穆,闻名遐迩的皇家坛庙园林。
公园前身的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帝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 “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祇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西门牌楼高大雄伟壮观,是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重新修建的,建设规模属北京市牌楼之最。绿色的琉璃瓦面,绘以单凤图、双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是地坛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
方泽坛也称拜台,是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主建筑,占地面积为一万七千六百八十九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这样宏伟、宽敞的祭地之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近年来新增月季园、牡丹园、集芳圃等新的园林景点。由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名识的月季园是一个集展览、观赏、科普于一体的月季花园,内有月季花300余种。幽雅别致的牡丹园中喷水池、石拱桥、亭廊、水榭相接,集芳圃则是别具特色的园中园。
个人对生命的沉思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是在地坛里面默坐呆想出来的:他在腿残之后,有一天无意中来到了地坛公园,感悟到自己心里与这荒园产生了神秘契合,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从此他几乎天天都要来到这里,摇着轮椅走遍了园子里的每一处角落,他在这里度过了各个季节的天气,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的难题。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人或许就渐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