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悲剧性特色成因初探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8/2 8:43: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5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悲剧性特色成因初探
  凡是较多接触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人,都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在我们这一大宗极其丰富极其绚丽的文学遗产中,绝大部分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后起的小说、戏曲等叙事性文学作品是如此,作为几千年文坛正宗的诗、文、词、赋等抒情性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就思想内容而论,或抒亡国之痛,或忧民生之苦,或叹身家之难,或嗟命运之穷,或伤壮志之难酬,或恨好景之难再:凡此种种,不可胜算;就艺术风格而言,或悲凉慷慨,或悲壮沉郁,或悲婉缠绵,或悲苦凄厉:诸如此类,亦难尽述。这类悲剧色彩很浓的作品,无论其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代表,并构成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那么,是哪些原因使中国古代文学具有这种悲剧性特色的呢?本文打算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社会政治的因素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中国古代文学素来有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积极地干预社会生活的优良传统,因而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历史的生动的艺术的反映。我们知道,从中国文学诞生之初的奴隶制时期到其长足发展的封建制时期,一直存在着长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同的阶级固然要进行反复的较量,同一阶级为争夺统治权也经常进行殊死的斗争。而每一次封建王朝的兴替,都要伴随着长期的战乱,使本来就很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的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尽管不少新王朝的统治者最初也能采取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阶级本质决定,过不了多久就会走向反面,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搞得国敝民穷,怨声载道。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作用于作家的头脑,诉诸作家的创作,产生的作品带有浓郁的悲剧性色彩也就是必然的了。《毛诗序》分诗为三类,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来说,其立论是可取的,但由于中国历史上少有“治世”,所以“安以乐”的“治世之音”便少得可怜;更多的则是“怨以怒”的“乱世之音”和“哀以思”的“亡国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