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50字。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编写;江苏兴化张郭广园学校 吴连根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现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就比较贫苦。29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此后13年间,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背景资料】
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这样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只好刻画一个与污浊社会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他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整体把握】
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曲折回环,层次分明。语言朴素。
【内容理解】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的景色。第二部分,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第三部分,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
【课文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