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教案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7/25 20:20: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21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毛泽东词二首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指定2~3名学生背诵或全班集体背诵)
二、提问
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和“记”二字。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学生思考:“峥嵘岁月稠”说明了什么?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如何来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可用历史事实来佐证)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忍不拔,才华出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解说:回答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回顾历史课本中学过的知识,然后教师再补充一点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但不要搞一一照应)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然后想像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学生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3.师生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然后教师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