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指导技巧浅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背诵指导技巧浅谈
山东邹城市兖矿集团鲍店矿校 荣卫东
曲阜师范大学2000级教育硕士
背诵被誉为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对于名诗警句,精采章节,妙文华章等语言材料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无疑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背诵。朱熹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明代的王守仁在其《教约》中说“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儿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抽(左为纟旁)绎发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对背书的数量、方法、精神与心理状态、作用均有精当的论述。他又说“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可见背书被摆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占到了功课的大部分。程端礼具体说到背诵方法时说:“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这样“反复玩味”(朱熹语)的吟读、背诵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素养以至增进语文能力起过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尽管古代这些教育家们在提“背诵”的同时也提“精思”,也反对死记硬背,可在学“四书”“五经”等科考文章时,“死记硬背”已成为积习流弊,进入传统中去,成为“集体无意识”的行为.那种机械的记忆,学生极苦,效率极低的教法,直到近代欧风东渐才有所改变。
然而当他们把反对“死记硬背”和反封建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封建教育戕害儿童的一剂毒药时,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去。在后来钦定的“学堂章程”有了“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诵读次之,至背 诵则择紧要处试验。若遍责背诵,必伤脑筋,所当切戒”的规定,再加上近现代语文教材中白话文比重的增加,过分强调“理解、分析”的教学方法大行其道,使语文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课文课堂里再也听不到朗朗书声,吟读背诵和体味涵咏,一味穷究死析,掰开揉栏微言大义地架空分析理解,致使一篇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精美文章离析为一堆堆“意义的碎片”或“文字垃圾”。学生听来莫名其妙,思之味同咀嚼,只记住几个标签式的名词术语和结论的段意、中心和写作特点。而对于汉语言的音韵,含义,情味等却了然无知,无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从谈起?致使一些大学生语文母语水平还不如外语。
学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练熟口齿,熟悉发音,熟读成诵,培养语感,博闻强记,积累语言材料等信息输入的工作。语言这一套符号系统向人脑的输入远比电脑输入程序复杂,但原理一样。语言尤其汉语言本身固有的特点诸如汉语的音乐性,多义性,语法的灵活性使得通过熟读背诵来感知把握它的特殊规律变得更为必要。西方语言是逻辑性分析性的语言;而汉语更侧重于感性的,整合式的语言。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