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290个字。
七年语文读写双效训练营(三、四)
吴文艳
一、基础知识
(一)动脑筋,让作家与作品配对成功。
1.第一组:
鲁迅《春》
朱自清《秋天》
老舍《理想》
郭沫若《紫藤萝瀑布》
何其芳《天上的街市》
流沙河《济南的冬天》
宗璞《风筝》 2.第二组
安徒生美《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丹麦《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皇帝的新装》
3.第三组:
作家朝代作品出处
曹操唐《山市》《乐府诗集》
自居易东汉末年《钱塘湖春行》《聊斋志异》
辛弃疾元《观沧海》《稼轩长短句》
马致远清《西江月》《白氏长庆集》
蒲松龄宋《天净沙•秋思》《金元散曲》
沈复《童趣》《浮生六记》
(二)、你能根据语言环境,填写出相应的课文原句吗?试试看。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2.子曰:“岁寒, 。”
3. 问渠那得清如许? ()
4.潮平两岸阔,()。
5. ()听取蛙声一片。
6.何当共剪西窗烛,()。
7.绿树村边合,()。……(),还来就菊花。
8.(),夜泊秦淮近酒家。
9.定神细视,,,,神游其中,。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信;(),则是无礼。
11.“”,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2.春天像(),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笑着,走着。春天像(),领着我们上前去。
13.远远的街灯明了,()。天上的明星现了,()。
14.《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如(),不亦说乎?见贤思其焉,()。有的谈学习方法,如:(),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修身做人,如(),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
15.《观沧海》中以虚景表现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是:(),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16.《天净沙•秋思》曲末一句:夕阳西下,()。点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17.《钱塘湖春行》中的对偶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18.(),志在千里。19.(),禅房花木深。
20.我寄愁心与明月,()。21.无可奈何花落去,()。
22.争渡,争渡()。
(三)、你是一个爱读书、善思考的孩子,认真读题,完成答题任务,显示出你的才华来。
23.下面文章的思路有些混乱,请认真阅读,按正确的顺序把句子的序号排列出来,写在前面的括号中。
(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
( )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已有”
(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
( )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仿写:
24.根据提供的句子,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
当那片云停在头顶的时候,人们一起抬头仰望。
示例:一个饥饿的人说:“像一块面包。”
一个疲惫的旅人说:“像一张舒适的沙发床。”
仿写:
(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两条河流的理想都是投入大海的怀抱。它们结伴而行,奔流而下。
不久,它们遇到一片沙漠。沙漠浩瀚无边,能吞没一切。河流甲勇往直前,并充满激情地说:“为了实现理想,哪怕牺牲自己,我也要穿越沙漠。”河流乙却若有所思地说:“为了理想,我要等待好机会。”说着,它便掉转了方向。
(1) 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两条河流在遇到困难时所采取的不同做法:
河流甲,河流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