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10字。
浙江省温州市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高一语文试卷
2009.6
说明:本套试题共100分,答题时间是120分钟,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其中选择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笨拙(zhuō) 庠(xiáng)序 剽(piāo)悍 噩(è)梦
B.商贾(jiǎ) 恫吓(hè) 荒冢(zhǒng) 脸颊(jiá)
C.缱绻(juǎn) 发酵(jiào) 马厩(jiù) 伺(sì)候
D.狙(jū)击 婆娑(suō) 偌(nuò)大 愧怍(z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苍桑 遐思 良晨美景 厄运 B.轮廓 良霄 层峦迭嶂 旋涡
C.震憾 檄文 察颜观色 纾难 D.涟漪 惶恐 沁人心脾 取缔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不能容许我们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 ▲ 为暴力行动。
②秭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 ▲ 于江面,经过很长一段急流才绕过泄滩。
③奥林匹克精神同纯粹的竞技精神是有区别的,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 ▲ 了竞技精神。
A.转变 屹立 超越 B.蜕变 耸立 超越
C.转变 耸立 超过 D.蜕变 屹立 超过
4.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禁怒形于色,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扣人心弦 B.怨声载道 C.义无反顾 D.怒形于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年自主创新素质的培养,关键是能否积累基础的知识文化、奠定良好的科学理论基础。
B.这些现象表明,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C.该记者不畏艰险,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写出一系列文章,详细地揭露了矿长欺上瞒下,造成该矿20多名矿工遇难,令人震惊。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沙漠去倾听流沙的声音,最好是在晴朗干爽的风天的黄昏较为合适。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B.我们认识到,西方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
C.我们常常看到“ 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D.先生们,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机警的,主动的,勇敢的人们。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思乡,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乡思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乡情就是 ▲ ,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乡音就像 ▲ ,婉转悠扬,轻吟浅唱;乡容就是 ▲ ,退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①一阵和煦的风 ②一幅山水画 ③一首深情的歌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词,也叫长短句。宋代是词发展的顶峰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
B.中国文学史常以“风骚”并举,“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屈原的骚体诗歌《楚辞》。
C.《左传》是一部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D.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9.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历来为后人称颂。但其在《〈指南录〉后序》中也有“隐忍以行”的想法,其实并不矛盾。因为“隐忍以行”的目的是审时度势,暂且保有生命以求“将以有为也”。
B.《拿来主义》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的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C.杜甫《登高》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发登高所见之慨,全诗归结到世事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D.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源自于黑人在美国社会所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他号召所有的黑人拿起武器 ,跟白人斗争到底。
10. 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情景,拟写一则网友留言,参与讨论。要求:思想健康,观点鲜明,语句简明得体,80字以内。
日前,有教授称,现在是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时候了。因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人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这一言论一经媒体公布,立即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二、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