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应对陌生信息方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是《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内容,能力层级为B。近两年将其设为主观题,赋分5分。该题在2002年全国卷的初次露相中,考生得分普遍不高,今年考生又在该题大量失分,细究其原因,除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欠缺外,不适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前以客观题形式考,考生只需判断正误,而现在需自己组织答案,于是出现很多问题影响得分。特别是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都选自课外,考生即使完全掌握高中阶段的文言基础知识,也可能会碰到陌生信息,而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讲求“字字落实”,有的考生一看考句中有陌生信息就焦躁着慌,不知所措了,于是草草应付,甚至放弃!其实,只要冷静地把选文读懂,掌握一些推断陌生信息的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好这道题,考出自己真正能力的。
1、调动课本知识推断。
凡命题者要求考生翻译的内容,一般都是可以借助课本旧知来解答的。如2002年第16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如果联系课文中“则齐国其庶几乎”中的“其”,“夫子之谓也”中的“……之谓”句式,就可准确译出了。
2、根据上下语境和选择题里的提示来帮助推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言词的含义,都要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义项或推断。对待陌生的词,也可用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出它的含义。要特别注意与考句相关的一些暗示性、照应性内容及结构相同的句子。
如: “使老弱女子乘城” (2001年高考翻译题)的“乘”,根据上句“乃令甲兵皆伏”的“伏”,便可推知其义为“登上”。 “或不能必其主名” (2002上海)的“必”,根据其与下文“望而知其真伪也”相对应,可知其义为“知道”。
3、利用熟悉的成语语素推断。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语素绝大部分都保留着古义,借用熟悉的成语语素,可推知考题中陌生词的含义。如:“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报任安书》)中的“尤”,只要联系成语“怨天尤人”,就可推出其义为“指责”。“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中的“器”,联系成语“大器晚成”,就可推出其义为“才能、人才”。
4、根据相近引申法推断。
古汉语的一词多义,本来很多是引申出来的。 实际的灵活运用中,有一些词的实际意义词典上根本没有,而是由语境临时赋予的新义。但新义一般都是在该词的某个意义上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