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30个字。
从《出师表》解读诸葛亮
作者:李君惠
诸葛亮的《出师表》(这里指的是载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正文的《出师表》,即“前出师表”)千载流传。此文通篇凝聚着诸葛亮忠贞体国、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了他北定中原、谋求统一的坚定信念,言出肺腑,情真意切,发人深省,感人至深。所以,该文受到历代的百般推崇。笔者并不对历代有关《出师表》的传统评价持异议,而是认为,金无足金,人无完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一些东西还是颇令人玩味的。
一、诸葛亮推荐了些什么人?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举荐了一系列他认为可以担当重任的“贤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禆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1]
这里所提出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四人,皆为蜀汉立国后官职并非高位的后起之秀。诸葛亮要求后主刘禅重用这些人,尤其是在他去北伐远离成都后,更要大小事均听听他们的意见,按他们提出的办法办理,这样蜀汉就可以兴盛。不用说,这是诸葛亮在安排他走后能继续按他的思路、方针处理各种事务的班子。
不能说诸葛亮就不能提出这些人选,也不能说这些人选就不优秀。问题是:
众所周知,蜀汉在益州建国,是三个集团——刘备的荆州集团、刘璋的东州集团以及原有的益州集团——既斗争又妥协的结果。作为蜀汉的奠基者,刘备深知三个集团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所以他任命的首批官员,虽然是以自己所属荆州集团的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总理军国重事,但在诸葛亮之上,却又置东州集团的许靖为太傅、益州集团的法正为尚书令。直到刘备去世,他始终十分注意三个集团的团结问题。
而现在诸葛亮提出的四个人:郭攸之在《三国志》中无传,裴松之在《董允传》中注引郭攸之是“南阳人”[2];费祎是“江夏(黾阝)人”[3];董允《三国志》本传未载籍贯,却说系“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也”,而董和是“南郡枝江人”[4;向宠《三国志》本传未载籍贯,但明说向宠为“(向)朗兄子”,而向朗是“襄阳宜城人”[5]。这就可以肯定,此四人均属荆州集团。这虽然并不足以认定诸葛亮就是以地域划定干部,只重用荆州集团的人才,但多少是有些不妥的,是不利于团结的。联想到他在此后不久的第一次北伐,“违众”提拔“襄阳宜城”的马谡为“先锋”[6],导致大败,说明诸葛亮在处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