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生的“缺席”现状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摘要;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参与”的“缺席”,妨碍了新课程标准的达成。因此 ,必须改变学生“缺席”状况,确立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其途径是废弃教师的“标准答案代言人”形象,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机制,采取灵活切情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生“缺席”;改变途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最终实现人文性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成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同时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大多采取从文章结构和积累语文知识的角度入手解析课文、整理课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即任何一篇课文,教师总是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把课文分解为“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课后练习讲解”等几个部分的封闭、僵化、八股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与文本特色,淡忘了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与个体需求,也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常常形成“教师讲课平淡无味、学生听课无精打采”的尴尬局面,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其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达成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学会“终身学习”。
造成上述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它造成了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缺席”,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只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观众(听众),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实践自身体验,个体认知因素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他们对这种“观听式”学习方式不满,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缺席”状况,把学生推向课堂教学活动的前台,确立他们在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