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书中的仁政学说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wps
  • 资源大小: 1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0/28 10:05: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630字。孟子的仁政学说
  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使之成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特征,推而广之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政治思想的标志。
  一、孟子“仁”的含义
  《孟子》一书总共不过三万五千字,但光“仁”字就出现了150次,可见孟子对“仁”的重视程度。“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在此,仁与人互为表里,合而言之即为“道”;人是道的主体和归宿,因此办一切事情都应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这才是真正的“仁”。这也是孟子思想的灵魂。在“仁”的重要性上,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所在,舍此人们将无所适从。仁政思想便是在这一思想基奠上展开的。
  二、性善论--仁政的伦理基础和哲学依据
  任何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它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的人性观必然导致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策主张。孟子的性善论为仁政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是怎么来的”这一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孟子·告子上》),而它们正是仁、义、理、智“四德”的基础。这即是孟子的“性善论”。
  与人性理论相联系,孟子提出了独特的内向修养理论。既然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那么就没有必要向外用功,只要守住本心,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但为什么现实社会中又有那么多的不道德的事呢?孟子认为,现实的不道德并非原本没有道德,而是人自已丢掉了善良的本心。因此,他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放弃或失掉的“本心”。
  正因为有了这一基础,上至君王下至庶民才有“仁”的可能性,仁政也才可能真正实施。
  对统治者来说,正因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只要他们把自己的恻隐之心扩而充之,即推行到实际的统治中,与人民同其忧乐;办每一件事情,都想着人民的疾苦,统治也变得举重若轻了。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他认为为政须行仁政,否则就只能自取灭亡。正是由于人性善良,特别是那些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