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990字。
寻觅通往心灵深处的朗读小径
——基于弹性预设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朗读,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音的再创造活动。朗读的弹性预设,基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既达成朗读目标,又显示高度灵活性。正是这种伸缩性,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本文试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朗读预设,修正我们不当的预设;并通过预设学生、预设文本、预设课堂,营造弹性的朗读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 弹性 预设
喜欢“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的豪情,崇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笃定,我们推崇朗读,却在语文课堂上遗落了它。我们的老师,往往不敢轻易在学生面前“开口”,常常不知如何有梯度合理设计朗读训练;我们的学生,会读的不愿读,不会读的不敢读。虽然每个人的朗读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是不读只会使这种差距日益增大。
朗读,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音的再创造活动。高效的朗读训练,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与思想的理解,使学生从中体验复杂的身心变化,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所谓弹性,其比喻义是指事物依实际需要可加以调整、变通的性质。弹性预设,体现在教学中,是指基于学生的真实体验,达成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灵活性。正是这种伸缩性,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我们试着通过弹性的朗读预设,寻觅通往心灵深处的朗读小径,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预设不当,使朗读在无效中疲惫
朗读的弹性预设,首先要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朗读预设,修正我们不当的预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效的朗读预设是教师对朗读训练过程中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朗读训练指导不得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预设不当,致使朗读训练目标模糊、训练内容杂乱、训练过程无序、训练形式虚设等一系列问题,使朗读训练没有发挥其作用,没有实现其意义。
[弹性缺失1]预设之“浅”
在语文朗读中,指导学生初读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的教学镜头:
老师要求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此后,学生手持书本呈标准读书姿势,朗声齐读课文。老师连忙制止说,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不跟别人的速度。然后,学生开始叽里呱啦读课文。最后,老师击掌示意,朗读声戛然而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自由朗读相比较于齐读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很显然,上述案例就是想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主体体位。只可惜,这种争先恐后的朗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朗读”,快快慢慢是自由朗读的假象,深入的自由思考才是自由朗读的真谛。这样的“自有朗读”有预设吗?如果有,那么都预设了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