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0字。本人花费十多天时间,废寝忘食,收罗了18套试题的诗歌鉴赏题,参考了《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及其他鉴赏类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加以集中赏析,详细校对,给广大师生提供使用的方便,编写中错误仍将难免,请广大师生不吝赐教。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诗歌的解析、鉴赏,本人不敢掠美,在此对上述书籍的作者、编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2008年高考试题所选诗歌详解详析汇编
王厚强wanghouqiang
全国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全国19套(实为18套,因海南、宁夏卷相同)试卷已亮相各媒体。但我发现许多网站转发的试题(扫描版除外)错漏较多,影响了师生的使用。本人花费十多天时间,废寝忘食,收罗了18套试题的诗歌鉴赏题,并加以集中赏析,给广大师生提供使用的方便,编写中错误仍将难免,请广大师生不吝赐教。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诗歌的解析、鉴赏,参考了《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及其他鉴赏类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本人不敢掠美,在此对这些书籍的作者、编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全国卷I(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试题】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译文】
西山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似与虎穴相连,赤壁下临深渊,那直插云霄的巨石,似乎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三国必争的要冲,当年英雄所建的功业也随着东逝的流水而去。
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支高飞的鸿雁似乎步步后退。,最羡慕江边的渔者,悠闲的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答案】
(1)“拳”和“退”字。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了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了“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原作共四首,这里选了其三。潘大临隐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没有入过仕途。苏轼谪居黄州时,大临曾从之游,并跟他学诗。黄庭坚对潘大临的诗才也很赞赏。绍圣二年,苏、黄都被贬谪到边远地方,这首诗就作于其后不久。
这首从怀古开始。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今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游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联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潘大临是属江西诗派,他的作品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甚高,黄庭坚称他“蚤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书倦骰轩诗后》),后来陆游也说他“诗妙绝世”(《跋潘邠老帖》)。从这首诗来看,他确实是出手不凡。首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比较充实。这首诗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蕴。虽说叹时思隐,情调比较低沉,但这是诗人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所发出的不平之声。只要看“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这样的诗句,便可体会到,诗人对于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是多么景仰,他何尝不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当时章悖等人把持朝政,政治黑暗),他只能终老于江湖之上。尽管诗人故作平淡之语,读者却不难看出隐藏在平淡下面的一颗不甘寂寞的心。这使得全诗感情沉郁,得杜诗五律之妙处。
当然,更值得注意的还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简单地说,有下面三点:第一,意境阔大,笔力雄健。这首诗一开始就写出了龙盘虎踞的险要地形,然后缅怀古贤功烈。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写景抒怀,气势雄大,绝无纤仄之弊。清人姚壎评为:“大气鼓荡,笔力健举”(《宋诗略》卷九),很准确地说出了其主要优点。第一,结构严整,对仗精工。有三联对仗,大多属对精工。全诗的结构也非常谨严,比如,前半首缅怀古代的英雄业迹,开首两句就写了山环水绕、虎踞龙盘的险要地形;后半首抒发自己的归隐之志,五六两句就写了鹭宿沙滩、鸿飞长天的宁静风景。彼此照应,构思极见匠心。第三,诗句凝炼,炼字尤见功力。比如颈联,一个“明”字就写出了因毛羽皎洁的白鹭栖息于沙滩,从而使人望去觉得白光耀眼的情景,非常传神。“退”字的用法尤其使人叫绝。“六鹢退飞”本是《春秋》经语,但此处仅是字面上的借用,因为事实上飞鸿并不在往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广阔了,高飞戾天的鸿雁在那么广阔的蓝天背景下飞行,使人无法觉察它们是在向前移动。如果凝望片刻,还可能误以为它们是在向后退飞呢。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写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使人读之历历如在目前。
总的说来,这首诗工整凝炼,诗味深永,颇类杜诗的风格。江西诗派本来是奉杜为“祖”的,在艺术上竭力学习杜甫,潘大临当然也不例外。王直方曾说:“邠老作诗,多犯老杜,为之不已,老杜亦难存活。使老杜复生,则须共潘十厮吵。”(《王直方诗话》)言下之意是潘大临(邠老)摹拟杜诗过分了一些。由于潘大临的作品大半已佚,无法断定王直方此评是否合乎事实。如果仅从这首诗来看,他并没有对杜诗作生吞活剥的模仿,而是着重于从中得到艺术手法上的启迪,这种借鉴是比较成功的。潘大临的好友谢蓬赞扬他说:“杜陵骨已朽,潘子今似之。”(《读潘邠老庐山纪行诗》)并非溢美之言。
全国卷II(吉林 黑龙江 云南 贵州 新疆 青海 甘肃 内蒙 西藏)
【试题】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译文】
细细的雨丝在空中织成了一张大网,仿佛要把春天网住;天色已近黄昏,满地落花杂乱无数。我住的地方十分冷落没一辆车经过,在阵阵归鸟声中关上柴门,忍受着孤独。
【赏析】
这首诗写罢官闲居时的落寞与不平。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典例。短短七个字,却有多层意思.,小雨丝丝,写春雨飘洒,绵密轻飘,是一层意思;由雨丝的状貌,想到了真正的蚕丝,又是一层意思;由雨丝交织的状况,想到由丝织成的细网,是一层意思。“网春”二字新奇,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网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层意思。“网春”二字新奇,道人所未道。次句“落花狼藉近黄昏”中的“狼藉”的意思是乱七八糟的样子。三句中“张罗地”即门可罗雀,十分冷落。《史记·汲黯传》说汉翟公宫廷尉,宾客盈门,后罢官,门口可安置捕鸟的网罗。末句中“宿鸟”即天黑归巢的鸟。前两句借景抒情,描绘细雨廉纤,落花狼藉,勾勒凄凉境地。后两句因情写景,叹世情冷暖,述寂寥哀伤。末句写得很黯淡,抒情很曲折。“自掩门,,三字,血泪凝成。既然门可罗雀,没人来访,门自然用不着开,可他的门居然开了一天,到这时候,暮色沉沉,归鸟入巢,他才去关门。这举动等于告诉人们,他是多么希望有人来,黄昏关门是何等无可奈何;他关的不单是一扇门,同时也关闭了一整天的等待与期望。这样一折,上旬“车尘不到张罗地”的愤疾更为加深,诗人不甘寂寞的心情也暴露无遗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因反对和议而落职失势后所作。题为”春日即事”,说明这是因春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这春日的丝雨,本来就容易唤起人们春光将逝的寂寞愁怅,而含愁的思绪与“小雨丝丝”之间又存在某种形象上、意念上的联系。因此,由雨丝之网一一愁绪之网,进一步联想到它“欲网春”,就非常自然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不妨把“小雨丝丝”看作是诗人伤春愁绪的外化。
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
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西汉翟公做廷尉的高官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门外可设雀罗”。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应上“黄昏”。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如果将作者失势的原因(反对和议,触忤秦桧)与诗中所抒写的情景联系起来体昧,则后两句所蕴含的感慨便更深了。
诗的前幅写春残日暮的景象,后幅写闲居生活的冷寂,而从“丝网”联想到“鸟罗”,从“黄昏”过渡到“宿鸟”、“掩门”,上下承接得很自然。
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