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三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5/31 20:02: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240字。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课前欣赏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互动设计2]  播放视频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互动设计3]  教学目标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以前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我们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4]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 
  感斯人言               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           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