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80字。
《都江堰》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都江堰》是著名的文化旅行学者余秋雨所写的一篇文化游记。在这篇文章中,余秋雨将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宽广的胸襟和现代文化意识去观照历史文化遗迹,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精神真谛,同时将深厚的哲理意蕴注入到灵动的山水之中。就这样,在一瞬间,作者将人、自然、历史混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厚重感,便渗透到每一位读者的血液中,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无端地喟叹。无怪乎,有人把《都江堰》评作:“传统文明与现代精神碰撞的思考,五千年历史感的文化意象之感悟。”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更高的审美层次来关注描写对象,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在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深刻感受余秋雨散文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逐步学会像作者那样用现代眼光重新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大散文”的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尽可能地将人文观、历史观融入到文本解读中,使学生在领悟了“都江堰”的精神和“李冰的精魂”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旨,感悟都江堰的文化内涵和李冰父子的精魂。
2、学习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将“历史文化遗迹”与“现代意识的观照”结合起来,以高立足点来审视问题。
3、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乘着余秋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感受“文化散文”的无穷魅力。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人们留下了许多文明古迹,它们往往承载了某一个时期的厚重的历史,今天的我们正是通过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来触摸感悟历史的踪迹,从而抒发自己的无穷随想,抒发对历史的无限感怀和反思。
现在在辽阔的成都平原上就屹立着一项2000年前造就的伟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以汩汩清流灌溉着成都平原,它就是——都江堰。
(二)表层感知
1、简介都江堰,看看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能够引起作者如此的关注?
(1)《史记》曰: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课件展示图片:展示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文明遗骸,如圆明园、泰姬陵、金字塔等,让学生思考后通过对比得出,都江堰作为文明古迹的独特之处。
明确:其它古迹——残骸、遗失功效、缺乏灵性
都江堰:
放有关都江堰的电视短片,充分让学生从直观层面对都江堰有一个大致地了解,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以问题推进学生的思考更深一层,如“同学们已经领略到了都江堰作为水利工程的伟大之处但是除了具体的社会功能外,它背后究竟还蕴藏着哪些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呢?有一位学者将会以他独特视角引导同学们向更高的层次走去。”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知欲)为深入探讨课文做好铺垫
适时补充余秋雨“文化旅行学者”和“人文山水”“文化散文”的知识,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本,去研读作者深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