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1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 掌握“舸”“峥嵘”“遒”“遏”“樯”“天堑”等词语。
2、 通过诗歌的形象和创作背景理解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学习鉴赏诗歌的用词。
4、 学习描述诗歌的意境。(口头的,书面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沁园春•长沙
一、导入
齐背《沁园春•雪》
让学生复习理解并赏析,归纳欣赏要点,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
2、领悟(由景、物、事到情、理)
3、鉴赏(用词、修辞、表达技巧)
4、表达(运用相关术语表述鉴赏结果)
二、听读
掌握生字词
三、朗读
四、参照预习提示注解,理解创作背景
补充
1、 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
2、 毛泽东曾就读于长沙师范
五、根据《沁园春•雪》的思路与层次,尝试理清《沁园春•长沙》的思路层次,并分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六、赏析上片(讨论)
1、 起句交代了什么内容?“独”字写出了怎样的情境?是否表示橘子洲头的清静与人少?
2、 一个“看”字领属到哪一句为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这幅画面的?哪些词语具有表现力?“一切景语J情语”这幅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不写“落叶”“枯草”之类,你能联想到哪些写秋的诗句。)
3、 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一派绚丽的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
4、 朗读
5、 口头描述上片的意境。
七、赏析下片
1、 朗读
2、 “携来”句与上片哪一句呼应?诗人展开联想,想到了什么?“曾”“忆”二字的表达作用是?
3、 作者回忆以前的时光是为了什么?
4、 如何理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八、总结全词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