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40字。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二初中 赵成现
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大多数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胡屠户也并不全是坏的。”他的这句话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我却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你能说说吗?”那位学生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但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而且常常让全家挨饿,有这么个女婿,当然针对骂他,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得有道理,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其余的同学也投去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通过这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