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20字。《殽之战》讲解与赏析
作者:熊江平 来源:人教社中语室
【作品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体史一书。作者姓氏不详,旧说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本书按照鲁国先后1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它善于记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不但叙事井井有条,详略得宜,而且能绘声绘色地刻划人物的言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史传散文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题解】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标题是编者加的。文章记叙的是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在这以前,秦晋本是盟国。晋文公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返国做了国君。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伐郑。郑国派烛之武潜入秦军,利用秦晋之间的利害冲突说服秦穆公撤军。秦军撤退时,留下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三个将领驻守郑都。于是晋国也只得撤军。郑与晋毗邻接壤,此后,郑为了睦邻,又同晋结盟。鲁僖公三十二年冬,
晋文公卒。秦穆公为了树立秦国对中原的霸权,利用这个机会举兵袭郑。晋国在秦军返回时,截击之于殽陵山区。这篇文章记叙的就是这次战役的经过和结局。殽,yáo,同“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地势险要。
【注评】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使告:使(人)告,兼语省。于:向,介词。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其:他们的。北门:指郑国都城的北门。管:钥匙。 若潜师以来, 若:如果,连词。潜师:秘密行军。师,军队。以:连词,作用同“而”。 国可得也。” 国:都城。 穆公访诸蹇(jiǎn)叔。 访:咨询,征求意见。诸:“之于”的合音,兼词,其中“之”代潜师袭郑一事。蹇叔:秦国的元老。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 劳师:使军队劳累。“劳”属使动用法。以:连词,这里表示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去”。袭:乘人不备而进攻。远:形容词用作名词,代称远方的国家。 非所闻也。 (我)不曾听说过。直译是“不是(我)听说过的事。力所闻,“所”字短语,“所”指代事情。〇总断一句,批判潜师得国的主张。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远主:远方的主人,指郑国。备:防备。之:指秦军。 无乃不可乎? 无乃:副词性结构,表推测或委婉的反问语气,常跟疑问语气词呼应,可译为“恐怕”“不是”等。〇一层:说明郑不可得的理由。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勘而无所,必有悖心。 勤:劳苦。所:名词,处所,指用武之地。“无所”是承上句说的,既然郑国知道秦军来袭而有所防备,那么秦军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悖心:指违背军纪、不听约束的情绪。悖,违背。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且:连词,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进一层。而且,并且,再说。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可译为“难道”“还”。〇一层:说明远道潜师的恶果。“郑必知之”,预伏“弦高犒师”“皇武子逐客”二节;“其谁不知”,预伏“原轸论战,晋人御师”一节。蹇叔的劝谏,精辟地分析了秦军袭郑的不利因素,全面提挈着下文情节,是全文之纲。 公辞焉。 公:指秦穆公。辞:拒绝。焉:代词,指蹇叔的劝谏。 召孟明、西乞、白乙, 孟明等三人:秦军统帅。孟明,姓百里,名视,孟明是字。西乞,姓,名术。白乙,姓,名丙。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使出师:使(之)出师,兼语省。〇写秦穆公不加思索地拒绝蹇叔的劝谏,迳直下令出师,充分表现了他的利令智昏和刚愎自用。 蹇叔哭之,曰: 哭之:对着出征的秦军哭。之,指出征的秦军。 “孟子! 称孟明,“子”是尊称。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师之出、其入:都是主谓短语,分别作两个“见”的宾语。“之”是用在主谓短语的主、谓间的结构助词,“其”等于“师之”。〇上文劝谏穆公时已详析秦军必败之由,所以这里只用一句话指出秦军必然覆灭的结局。对穆公语气委婉谦和,对孟明语气直截切峻,写人物的语言极有分寸。 公使谓之曰: 使谓之:使(人)谓之,兼语省。 尔何知! 尔:你。何知:懂得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假设复句。“中寿”是表假设的分句,省主语“尔”,意思是“(如果)你只活到中等寿岁”。木:树。拱:两手合抱。〇两句话活画出穆公的傲慢、专横,使人如闻其声。 蹇叔之子与(yù)师, 与:参加。 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彀。 御:抵抗,这里指伏兵截击。 殽有二陵焉: 陵:大的山头。焉:一于是,在那里,兼词。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那。夏后皋:夏代的天子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