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20字。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陈廷一
朱蕴丹
一、导入: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对自我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那我们能够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方方面面。构成社会的主体是一个一个的人。如何认识他人呢?如何从他人的经历中汲取生活经验呢?阅读传记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同学们知道传记有哪些特点吗?请翻开课本55页。
二、文学常识:传记介绍
1、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和个性风貌的一种文体,简称“传”。它可以比较完整地表现人物的一生,比如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凡高传》 ;也可以表现一个特殊的阶段,比如《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还可以表现某一方面的思想风貌和个性特点,比如将要学的这篇《“布衣总统”孙中山》 。
2、那么传记怎么分类呢?
按照创作方法分为:历史性传记、传记文学;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大传、小传;按立传人物分为:自传、他传。
3、那么写作传记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写作传记要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要真实可信;二是要生动耐读。
我们再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对今天要学的《“布衣总统”孙中山》进行一个类别分析,看看哪组同学最先得出结果。
按刚才说过的分类方法,这篇课文属于历史传记、大传、他传。(注意注释,这篇课文是从《世纪伟人——孙中山》中节选出来的,所以不是小传)
我们在阅读课文时,一定要注意课文相关的注解资料以及其他的辅助提示,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加有效、迅速地理解课文。
三、传主简介(简介孙中山)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布衣总统”孙中山》(板书)那么,对于孙中山你了解多少?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中山”这个名字是孙中山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因此而得名的。孙中山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三民主义。有谁知道三民主义包括什么内容?(民族、民权、民生)孙中山领导过辛亥革命这次历史上的重大革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其实不在国内,但是其之前的思想主张、方针政策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1924年1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童年时,有空常到武馆看三合会员练武,与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他非常好学,喜欢听老人讲太平天国反清的革命故事。有一位曾经跟随洪秀全打过清军的太平军老将士,名叫冯爽观,在早晚乘凉时经常对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金田起义、定都南京、打破江南江北清军大营等故事,孩子们听得个个眉飞色舞。孙中山对这些农民起义的故事有极大兴趣,他十分敬慕洪秀全。有一次在听讲中禁不住脱口而出:“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咯!”冯爽观高兴地摸着孙中山的小脑袋说:“你真是洪秀全第二啊!”从此,孙中山在和同伴玩游戏时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常常思考着消除天下的不平事,太平天国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看看课文的题目。《“布衣总统”孙中山》
“布衣总统” 孙中山 同位结构 / 并列结构
布衣 总统 偏正结构
由标题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传主是孙中山,而孙中山的地位是总统。那么他为什么被称为“布衣总统”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谓“布衣”?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在古代,用麻织出来的的称为“布”,而相对于“布”,用丝织出的是“帛(bó)”。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由于古代贵族穿帛制成的衣服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只能穿布制成的衣服,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用于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他为什么被称为“布衣总统”呢?
首先,我们看看这个称呼的由来。(主要理解课文1—4段)
文中青年孙中山的有趣故事——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交往故事:平凡为一介布衣却怀有“傲王侯”的大志——“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同学们有没有孙中山这样“傲王侯”的自信呢?没有这样的自信,就要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素质。自信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必须有知识面广,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强这些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