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现代中国青少年创造的观念和行为构成矛盾,面向新世纪的新能力严重缺乏,动脑动手能力差,且思维模式传统的一系列问题,旨在通过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使之不断提高语文能力,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科学创造的能力。首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其次,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知晓文学、科技、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再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写作训练,如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等。
二、课堂上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情景和条件,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开辟广阔的智力背景。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有“异端”思想。教师要肯定学生那怕是微小的创造意识,来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不求统一答案,不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把创造的权力交给每一位学生。关键词:语文 创造 能力
最近,一项由教育部、团中央和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共同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少年缺乏创造力。其表现为:中国的青少年创造的观念和行为构成矛盾,面向新世纪的新能力严重缺乏,动脑动手能力差,且思维模式传统。
再看看我们的现行教育吧,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只强调教师当“主角”,忽视学生是主体;只强调传授知识的方法,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只允许教师公布的统一答案,不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易养成机械行动、盲目服从的习惯,以及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陋习。这也就是专家指出的“尖子生”高分低能,直至我国有些留学生与国外学生相比,学业成绩优良而从事实践的能力极低、缺少创造性。
21世纪的教育观要求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传统的教育恰恰忽视了创造性。所谓创造能力,即提供首创性的,有积极意义的新设想或新事物的能力。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严肃课题。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