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40个字。
2008年中考半命题作文指导及训练
重庆市巴川中学 李永红
一、课前热身
1.(2006年福建宁德)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样样俱全。有童年的欢乐,有成长的烦恼;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苦;有团聚的温馨,有离别的惆怅……请你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2007年江苏扬州)“吃”,可能是我们接触多、关注最多的字眼之一。吃、穿、住、行,“吃”为先。爷爷爱吃咸,爸爸爱吃甜;江苏人爱吃米,山西人爱吃面:“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
请在“吃”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吃_______
示例:吃西瓜、吃的趣事、吃食堂的日子、吃的变化、吃在扬州、吃瘪、吃香、吃亏是福。(不必受示例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写其他文字。)
二、考点解析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题目, 由学生将题目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它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就是对半命题作文生动恰当的评价。半命题形式既便于考生放飞个性的风筝, 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近两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6年,半命题作文以其咄咄逼人的气势紧随话题作文其后,与话题一争芳艳。2007年,半命题作文广受命题教师青睐,所占比例首次超过话题作文。
1.半命题作文优势
①较自由的写作空间。例如:作文题《我深深地感受到了 》。补充的题目就可以多种多样,我深深地感受了“昙花之美”、“青春是什么”、“母爱”、“父爱”、“希望”、“这种做法不好”、“清晨的韵律”、“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等。我们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充分体现我们在选材立意上的主体地位。
②贴近生活。由于半命题作文贴近生活实际, 有内容可写, 所以可以较好地遏制写作文说假话、空话的倾向,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指导意见。
③淡化文体,彰显特长。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选取独特的视角,新颖的题材,全新的感悟,精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和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化的文章。如:“我渴望 ”,一个考生将题目补充为“我渴望自由”,以记叙文形式写“老师们掀起了一股瓜分假期’的热潮———补课,为了不补课,我曾召集班友们‘起义’,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后面部分以记叙文形式写自己补课迟到,上课又不想听的情景。这个学生擅长写记叙文,于是他以记叙文的形式,从“减负”的视角,写自己对“减负”的感悟,写出了一篇很有个性的文章。
2.半命题作文特征
分析近几年中考半命题作文,可以发现半命题作文呈现出的明显特征。
①导语激情洋溢,启发思考。例如2005年河南省课改实验区题,“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们一直在追问,在寻找。其实,幸福原来就是父母给你的一杯清茶,老师给你的赞许的目光,幸福原来就是你给别人的一声喝彩,你给别人的一次宽容,幸福原来就是亲近自然的经历, 战胜自我的心路……请以‘幸福原来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导语亲切朴实,富有真情,能激起考生共鸣,6句判断句作示例,有形与无形兼有,人予与己历同在,情感与理念并存,广阔的选择空间可以任你挑选。
②给出的一半文字不拘一格,富有新意。如“(付出、独处、看球赛……),也是一种享受”(2005 年山西),“ 是把双刃剑”(浙江宁波)。前者“也是”这一词语暗示对题中的“享受”的理解必须超越一般层面, 从“另类”角度切入;后者亮出喻体“双刃剑”, 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这一形象化词语的比喻义, 整个文题显示出较为浓厚的思辨色彩,能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
③形式多种多样,追求创新, 又便于考生选择。以2005年为例,常见的有补前型(如舟山题“ 之乐”)、补后型(如重庆题“家庭的 ”)。特殊的有两补型(如湖北荆州题“让 的 ”), 补中型(湖北黄冈课改区题“人生路上 多”),两选型(如江西省题“ 挺胸”或者“挺胸 ”)。新的形式激起考生的创新欲望。例如上述荆州题, 考生拟出了《让心中的语文飞舞》、《让清晨的露珠飞出来》、《让墙角的藤永远向上攀》等佳题,鲜活生动,富有诗意,达到了命题者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