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60字。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陈蓓蓓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方式方法:讲读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作业检测:(具体见课时作业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代表作是《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另两个是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二)复述故事,提醒注意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1、让学生浏览文章,再请同学复述故事。
2、评价学生的复述,并板书以理清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琼珊 染病绝望,数叶等死 准备走上死亡道路 不落藤叶,重燃希望 脱险
贝尔曼 夜里画叶 生病 下午送到医院 医院去世
(开端、发展 ) (高潮) (结局)
(三)研读文本,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1、(讨论)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2、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有两处,试分析其形象。
明确:①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文中表现为30小节中,“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
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文中表现为32——35小节中贝尔曼的语言 )
②再见贝尔曼是在文中55小节,通过苏艾的话得知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提问]作者写贝尔曼画叶的情节是通过苏艾的话,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