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近年来,文言文部分淡化了语法知识,而加强了翻译和理解。把握了实词后,要准确地表达,尚须遵循翻译六字诀和解释三原则。<br>
六字诀中最要紧的是“直”、“补”和“调”:<br>
直即是直译,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实,不可大而化之。2000年上海卷要求译“何谓得之于心”,有的考生译作“什么叫有心得”,结果却扣了分。应该译作“什么叫作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这样翻译,虽然语言不太流畅,却不会扣分。<br>
所谓补,即是要补出省略的部分。古文尚简,常常省主语、谓语、介词、宾语等,翻译时必须补足。2002年卷翻译“盖将终焉,虽知是贤,尚何以发之”,译文要补出主语“我”和介词宾语“什么方法”。译为“我大概将要死于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是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不补出省去的部分,便要扣分。<br>
“调”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几乎年年考到。2001年上海卷译“金玉之贱,人民是宝”,全对的不多。就是因为不知原文已改变了语序,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贱金玉,宝人民”,即“看轻金玉,爱护百姓”,这里应根据活用的规律,可译成“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除了直、补、调,还有留、换、删三字。留,就是要保留原文的人名、地名、官名、书名、专用名词等,对这些词语不必费脑筋翻译,照抄上去就可以了。“换”即是把古代用语,换成现代用语。比如“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有两个典故在,又不能译出来,只能换成“死后报恩”。删,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设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br>
每次考古文,都有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理解主旨可循三个原则。一是纵观全文,抓过程。2002年第27题,要求回答苏氏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