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80字。
高三2007届作文备考专题训练——材料加工
【前言】
在考场作文的诸多问题中,对很多考生而言,最根本的问题常常是“没的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也难出佳作。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来看,经常出现的问题有:
①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引材料,有“码字儿”之嫌;
②材料陈旧——以常识性的“纸材料”为主,缺乏鲜活、有力度的“金材料”;
③材料单调——所采用的均为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相同色彩的材料,缺乏变化。
【阅卷心得】
文章主体——材料新颖,感情真挚
事实上,阅卷者对文章的主体会采取扫描方式,不会细嚼慢咽的品析。一般情况下,阅卷者粗线条地看文章是否符合题意,文章思路是否清晰,中心是否突出,文字是否优美,感情是否真挚,然后关键看:
(1)作文是否选择“人无我有”的材料,选材新颖往往能吸引阅卷老师,从而获得高分。考场作文切忌引用老掉牙的实例,学生要密切关注新人新事,并要有自己的感悟。
(2)作文是否确立“人有我新”的中心,或反弹琵琶,或多向思维。
(3)作文是否具有“异想天开”的思路,“文贵直,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
(4)作文是否有真情实感。
(5)作文是否有精心设计的有个性的“亮点”。
【考场作文备受青睐的材料】
1、选材新颖往往能吸引阅卷老师
片段1:茫茫世界,气象奇谲,异彩纷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涛滚滚,奔泻北国,你料定必将注入“北海”,谁曾想它在华夏大地上转了个九曲十八弯,最后却南流东折,在渤海口上汇于汪洋大海了。
君不见,泰山青松生于悬崖峭壁,无农人灌溉,无壤土滋养,你料定它一时峥嵘之后,必枯萎夭亡,谁曾想,泰山青松郁郁葱葱,终年生机盎然,真可谓妙哉怪哉!
万物奇观,出乎人之所料,惊人耳目之间,何哉?仔细考察、揣摩,实出于情理之中矣。黄河北泻而东折,是华夏地势起起伏伏的变幻所致;泰山峭壁之青松,终年峥嵘不衰,是大自然的绝妙造化所致,更是松之本身倔强执着生命力所致。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大自然昭示的一条哲理。
(河北考生《奇谲万千藏情理》)
2、从诗词歌赋中化用的典雅材料
片段2:奔跑在心灵的麦田,是同李太白一起梦游天姥、采摘白云红霞的惬意洒脱;奔跑在人生的旅途,是同陶渊明一起采菊篱下、放牧心灵于南山的达观超然;奔跑在未来的征程,是同毛泽东一起站在高耸入云的穹顶指点江山、笑傲群雄的豪迈旷达。
一路狂奔中,让你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而欢欣,让你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而感慨,让你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伤怀,让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惊喜。
(湖南考生《一路狂奔》)
3、从艺术宝库中撷取的人文材料
片段3:竞争中的双赢是和谐的表征。春花与秋月共同诠释的是古典文化的馨香;诗词与歌赋共同点缀了华夏青铜般的沧桑艺韵。鼓角与丝竹,各自有着不同音韵,然而各异的声响,不只为着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还应有合奏凤鸣凰吟般悠远乐曲的意义。
(山东考生《齿 轮》)
片段4:走进小巷,感受安静,安静的小巷上演着多少代风风雨雨的兴衰史。小巷如此安静,一条现代化的乌衣巷,燕子低飞寻觅旧家。淳朴永远是小巷主题曲,老百姓永远是小巷的主人。怪不得柯灵这样赞叹道:“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清淡的图画。”安静的小巷,安静的位置,蕴藏着历史文化的崇高价值。
(宁夏考生《寻找安静》)
4、从鲜活生活中提取的真情材料
片段5:因为爱,洪战辉成了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的青年,他用平凡而朴实的行动,把自己“雕琢”成一位有爱心又充满责任心的“天使”。他不因贫穷,不因父亲是精神病患者,而丢弃父亲抱养的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他带着“妹妹”上大学,他不愿意接受捐助或施舍,他吃苦耐劳地挣钱,替父亲负起家庭的责任。穷困算不了什么,苦难也只是一种磨练。只要还有爱,天使为什么就不能雕琢出来呢?
(广东考生《雕琢心中的天使》)
5、从教材积淀中捞取的经典材料
片段6: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不变的情怀,正是这种本色,铸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每个人又有站在自己对面的时候。“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为何会在沈园的颓墙上写下带血的字迹——“莫!莫!莫!”,再坚强的性格也抵不住情思的纠结,始终有其脆弱的一面啊!“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闺阁中以泪洗面的李清照,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