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00字。高考作文训练专题指导
黄国才
第一讲 作文材料的要求和积累
众所周知,一篇好的、具有说服力的文章,必须要有充实的材料。即使文章的立意再好,没有足够的材料作支撑,也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常说的“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意思。就象一个人一样,没有足够的血肉,就不会是一个健康的人,所以一篇文章要有充实的材料。对议论文来说要有充实的论据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讲主要谈议论文材料的要求与积累。根据今年高考作文的特点,我在最后也会谈及一些记叙文材料的积累。
一.对论据的要求:
1.论据必须真实: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是作者提出观点和主张的依据。论据不真实、不可靠,论点立刻会发生动摇,甚至整个议论也因此不能成立。这也如同盖房,地基不牢靠,房子就不会稳固,甚至会发生倒塌一样,所以,真实是对论据提出的第一个要求。
譬如在一篇谈“自学成才”的话题作文中,一个学生举了前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例子:“高尔基从小家境贫寒,只上过几个月的小学,他到处流浪,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但他始终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刻苦自学,终于写出了大量不朽的作品,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不错,高尔基确实是通过自学成才的,这个例子是不错的,遗憾的是高尔基小时侯并非只上过“几个月”的小学,而是上了三年。有可能“几个月”的印象与爱迪生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发生了混淆。结果造成了论据的失实,也使这个本来不错的例子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有的同学对例证中个别事例不符说没关系,老师也不一定记得这么清楚。确实,一些具体的数字老师也不可能全部记得,一定要去核对,但不能由此可以推断说论据可以不真实,随便“吹吹牛”。我们的意见是,真的到了考场上,论据中一些具体的人名、校名、时间、地点、数据记不确切了,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写法,譬如说些概数,说一些模糊的语言等,但必须:
1.基本事实不允许有出入
2.有些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能张冠李戴
3.不能犯一些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
2.论据必须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说作为论据的材料能够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深刻地显示事物的规律,而不应该是“一般化”的例子。比如有这么一段议论:
有人说:平常净问些幼稚可笑、荒唐无稽的问题,这样的学生就是“差生”。可我认为,这往往正是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岂不知越是善于思考的人就越能提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爱迪生曾问他的老师:“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老师不会答。苏联农艺师巴浦里克小时侯问他的老师:“能不能剪下一根果枝,把它插进土里就能活呢?”老师不能答。被人称为“乐圣”的贝多芬,小时候看见许多人对红衣教主顶礼膜拜,就问:“大主教红袍子里的身子和别人长得一样吗?”当时没有人敢答。老师们对提出这些自己不会答、不能答、不敢答的学生们,如果统统冠以“差生”的丑名,岂不冤枉他们!
作者为了证明“越是善于思考,就越能提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这一看法,列举了三个论据,他们提出的问题,既是看起来幼稚可笑、难于解答的,又确实是对事物最大胆、最深入、最有价值的思考和探求。举出这三个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像这种深刻地揭示了事理,揭示了事物本质规律的论据,叫做“典型”的论据。
02年上海高考语文卷有一篇68分的好文章《面对大海》。考生论述大海有潮起潮落,就像人生一样也有时起时伏,我们应该以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失败,随后就列举了一个事例来进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