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小题,约11000字。
揭阳市2007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
语文 试卷类型:A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跻身 侪辈 剂量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B.入殓 眼睑 验证 横征暴敛 勤俭节约
C.禅让 阐释 忌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D.悲怆 寒伧 创伤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袼当的一句是
A.之所以要实施“量身定做”的教育,是因为如果在某一件事情上点燃了年轻人的真正激情,那这个激情的火种将扩展到其他事情上,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没有演过大人物的谢园这次在《陈云在临江》里小试牛刀,为首次演大人物,他不敢怠慢,阅读了很多有关陈老的书。
C.抗战期间,无数百姓和一些大学不断流亡和内迁至西南地区,但是仍然不能摆脱日本侵略者如影随形般的轰炸。
D.阳光、地热、风、生物等新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而且环保、安全,但由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成本低廉,所以长期以来新能源少人问津。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制造”的繁荣当然说明我们的进步,但“中国制造”的不足却值得深思;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核心技术,我们不仅会沦为“打工者”。而且还将受制于人。
B.从国有企业的标杆到被资本巨鳄并购,从家电业的一枝独秀到激烈竞争下的渐行渐远,有着20年变迁史的美菱,见证了中国家电业的急剧变化和国企改革的艰难历程。
C.布什政府一向致力于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当然可以大张旗鼓地炫耀一番。 .
D.经济的发展固然能够把生活中的一些陈规陋习抛到历史车轮之后,但只有优秀历史文化与科学人文精神的建设,才能为城市塑造出美丽的灵魂。
4.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踏着溪中的几块垫脚石过了溪,路旁有茅棚,住着一两家老百姓。
②右手下坡去约十来步,就是一条小溪,水却不深。
③棚子前门有一条小路,曲折向外,在松林中行,约数百米,便“豁然开朗”。
④还有很多美丽的骨牌草,有的还是很青翠,有的已经很枯黄。
⑤左手上坡去是一条较为正式的路,隔路又是一片松林,坡头长满了半人高的茅草。
A.①④②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③⑤④②①
二、 (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孔子日:“刚毅木讷,近仁。”又日:“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日:“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一并查处),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日:“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日“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很少
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敏:聪明
C.既伏其辜矣 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与:参与
四、(33分)
(一)必考题。 (18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一15题。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丛《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已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倾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