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70个字。
三七 稀粥南北味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北不同地域的稀粥风俗,体会作者对稀粥特殊、深厚的情感。
2、 文中对于各时期各种粥的描写别具特色,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表现事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本文结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作者回忆了伴随自己成长的有关稀粥的生活画面,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稀粥的变化,流露出对稀粥特殊、深厚的情感,由于这种情感与作者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预备班学生在理解上产生的难度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品味语言来解决,从而把握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此外作者对于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稀粥的描写为学生学习特定事物的描写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文中描写各种稀粥特点的词句,体会作者对于稀粥特殊、深厚的情感。
说明:
本文对于各种稀粥的描写可谓别具特色,这正是因为作者的独特经历,才对稀粥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尽可能的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稀粥背后所承载的悠久历史和民族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一定都喝过粥吧,喝粥的时候你都会想到些什么呢?
朗读课题,思考:本文的课题向我们传达了哪些信息?学生七嘴八舌谈谈喝粥的体会。
课题的含义:“南北”一词,揭示文章的内容是写不同地域、不同风味的稀粥。一个“味”字则强调文章侧重的是作者对稀粥的一种品味、一种认识和思考。带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进入文本的学习。
对于课题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大致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有的放矢的进入文本,把握文本。
默读课文
理清脉络布置学生默读课文,将文章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并说说理由。第一部分:(第1、2节)写了稀粥的悠久历史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第3~23节)回忆了生活中有关稀粥的生活片断。
第三部分:(第24~29节)写了作者对稀粥的理性思考,揭示写作的现实意义。文章篇幅较长,但结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尤其适合在组织学生潜心阅读全面正确理解文章的同时进行语文基本能力(如划分层次、归纳概括等)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