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000字。
第六卷 2007届高考广东卷模拟
说明:新的《考试大纲》取消了对“试卷结构”(内容、题量、分值)的限制,各自主命题省市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命题。试卷结构较往年可能会有很大变化,如加大第Ⅱ卷的分值,客观题量减少,主观题量增多,创新题会不断涌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诤友 吊唁 紧箍咒 桀骜不驯 不以一眚掩大德
B.肄业 编篡 露马脚 治国安邦 初生牛犊不怕虎
C.脉膊 媲美 炒鱿鱼 如鲠在喉 行多不义必自毙
D.采撷 赝品 敲边鼓 暗然失色 解铃还需系铃人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的所处年代,一直有 。
(2)只有真正做到对知识智力资源的有效 和运用,才可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 交战双方保持克制态度,尽快回到谈判桌上来。
A.争议配置敦促 B.异议安置督促
C.争议安置敦促 D.异议配置督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12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如人意。
B.多利之死,说明克隆动物的寿命还存在问题,将尚不成熟的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实属暴殄天物的犯罪行为。
C.今年春天,一场被称为非典的疫情降临华夏大地,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
D.政治风云深不可测,这直接影响到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致使多数股民们观望犹豫,不敢大量买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B.2005年的国防白皮书第一次提出了对我国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几个因素:“台独”,新军事变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以及多极的矛盾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影响重大。
C.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园林建筑与诗文、绘画等艺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D.《通知》指出,对于在高校招生中违反规定,顶风而上的单位,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主要领导要追查责任。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C.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D.“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就是多用“兮”字。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器,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靳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