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语文教学的架构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世界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就“对话式”语文教学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希望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就此问题进行对话。<br>
“对话式”语文教学以言语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但这并不是判断对话教学的唯一标准,甚至也不是第一标准,关键的因素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育意向和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br>
一、“对话式”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br>
“对话式”语文教学并非是凭空提出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基础。<br>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话是普遍存在的,但在理论界,对话已经超越原始的语言学意义而在哲学的高度上被人们所关注和探讨。20世纪苏联最重要的思想家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他说:“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往。对话结束之时也就是一切终结之日。因此,实际上对话不可能、也不应该结束。”“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的,个体作为存在,总是以他人的存在作为前提,个体通过他人的反映来显示自己,而他人亦通过另一个体的观照才得以存在。因此,个体与他人之间必然形成交往关系,而交往则主要通过言语的交往被实现,这种言语的交往与生俱来就是一种对话关系。“人类生活本身的对话性”在言语的交往中显现出来,从而言语确证了人的具体的存在方式,确证了人是一种言语交往中的存在、对话的存在。具体到语文教学,它面对的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br>
二、“对话式”语文教学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