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700字。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一
基础教案(一)
庞香生
江苏省淮中教育集团2005-9-1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
教学内容:
◎吟诵青春 1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2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3相信未来 食 指
4六月,我们看海去 潘洗尘
◎体悟人生 5十八岁和其他 杨 子
6我的四季 张 洁
◎设计未来 7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
8我的五样 毕淑敏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能够说出自己的生涯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3、学生知道朗读的特点,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4、学生能够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
呈现方式:
活动体验
课时安排:
七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沁园春·长沙》(上)
教学目标:
1、 简单了解新课程和新教材;
2、 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教学重难点:
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教学方法:
诵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新课程和新教材
(一)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在教科书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学生”是指全体学生。本次高中课改的一个大背景就是高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教育民主、平等的思想,应真正得到体现。这就需要教科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中需记忆,需训练,需量化的能背、能做、能考的部分;同时这里的“全面发展”包括和谐、主动、充分、自由、持续等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终身发展、个性养成等方面考虑教科书的编写。
“以人为本”也包括以教师发展为本。难以想像以知识体系为逻辑起点,把语文学习流水线化的教科书与教学,能留给教师多少创造的空间;难以想像许多年甚至一辈子面对较少变化的一本教科书,教师能够得到较好的专业发展。新的课程、新的教科书应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求平衡和张力,立足现实,追求理想,而不是放弃理想;新的教学,应当在教师的适应与不适应之间寻找平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而不是被动适应;新课改应当满足教师的精神探寻和实践创新的需要,而不是紧盯着教师在应试压迫下形成的操作技能。好的教科书应当让老师们通过培训,通过课改实践,去提高,去发展,我们相信这是广大老师们欢迎的。
2、遵循规律。
教科书的编写应当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中外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其育人功能,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编写高中语文教科书,应当注意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教科书成为学生走进文学经典,走向优秀文化的桥梁,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
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要认识到这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的学科,重视实际应用,让学生通过情景感受、对话思考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比如,高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应用能力、审美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能力在编写高中语文教科书时都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3、注重整合。
普通高中课程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我们认为,模块式教科书的编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整合的理念。模块是一个“块”,而不是点、线、面;整合是其首先具有的特点,这种整合的内涵是丰富的。从各学科共性说,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从语文学科个性说,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 ’ 、‘ 表达与交流’ 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 ’至 ‘语文5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又应是有机融合的。从教科书呈现方式看,组成学习专题,跨文本、超文选,则要求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机整合等等。
同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核心的课程目标,要求语文模块的构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而不是简单的堆积和拼凑。在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关键词最为重要:(1)灵魂。大而言之,育人是整个教科书,也是模块的灵魂。各个专题则是以人文话题领起。(2)情境。应当强调一个专题就是一个学习情境。
这样,各种要素才是流动的、活跃的。(3)生长。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每个模块以及模块中的专题都是可以生长、延展、创生的。
4、引导学习。
学会学习,是走向学习化社会的主题词,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呈现方式上,应对传统的高中语文课本编写方式,进行全面的理性审视,拓展视野,开发资源,优化组合,创新呈现方式,构建对话平台,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5、倡导开放。
倡导开放,首先指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关系,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尊重多元文化,“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应当让学生触摸世界最优秀的文学经典,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的熏陶。
倡导开放,也指教科书编写要体现生活化、综合化的理念。要融通语文和生活、社会的关系。要柔化科目之间的界限,倡导跨学科、跨领域的语文学习。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沟通语文学习与网络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小语文真正走向大语文。
倡导开放,还指教科书体系不是凝固的、封闭的,不能全部是规定性的。它应该“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1、必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
必修部分体系安排,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向度 人与自我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专题 模块
模块一 向青春举杯 获得教养的途径
月是故乡明 像山那样思考
模块二 珍爱生命 历史的回声
和平的祈祷
*慢慢走,欣赏啊
模块三 号角,为你长鸣 祖国土
文明的对话
*寻觅文言津梁
模块四 我有一个梦想 直面人生
笔落惊风雨
*走进语言现场
模块五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说不尽的阿Q
*如琢如磨 美的方程式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需要说明的是,专题按三个向度划分只是大致而言,其中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如“月是故乡明”、“珍爱生命”、“祖国土”等,也有“人与自然”的内容,“我有一个梦想”同时包含了“人与社会”的思考。在“人与社会”一栏中,加星号的四个专题,着眼点是语言文化,是从应用角度切入的。
2、选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
选修部分五个系列,共有16个模块。
系 列 模 块
诗歌与散文 现代诗歌鉴赏
唐诗宋词鉴赏
现代散文鉴赏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小说与戏剧 小说选读
《红楼梦》选读
戏剧选读
新闻与传记 新闻阅读与写作
传记选读
《史记》选读
语言文字应用 实用文阅读
写作与说话
语言文字专题
当代语言生活
文化论著研读 《论》《孟》选读
鲁迅作品选读
3.专题结构。
教科书编写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旨在突出综合整体的思想,专题内部的结构安排是:
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如“向青春举杯”一眼便知这个专题围绕青春话题展开。
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如“像山那样思考”的导语是:“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这种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静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扰,感慨历史的沧桑。人类一直思考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的关注。”
学习板块: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构成,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个小模块。高中新课改提倡两节课连排,由板块而专题而模块的结构方式,既体现了模块意识,又有利于组织教学。板块与板块之间有较明显的递进、拓展关系。如前所举,“像山那样思考”
由“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个板块构成,就体现了理性思考的不断深化。“向青春举杯”由“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三个板块组成,则勾画出活动体验的不断拓展。
积累与应用:绝大多数专题设置了“积累与应用”栏目,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如“像山那样思考”这一栏目的内容安排是(“写作实践”除外):
(1)背诵《赤壁赋》。
(2)本专题的几篇文章景、情、理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的理性思考。请你选择其中自己喜爱的一篇,分析该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化思考的。
(3)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富于变化,对这些用法进行归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本专题的两篇文言文中出现了一些虚词,如“之”、“其”、“于”、“因”、“乎”、“也”等。这些虚词也可以在《师说》(韩愈)、《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捕蛇者说》(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桃花源记》(陶渊明)等文章中找到。找出一些例句,揣摩它们的不同用法,制作“虚词学习卡片”。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留心这些虚词是否还有其他用法,是否还有其他虚词出现,随时总结,丰富卡片的内容。
(4)向别人介绍一个地方,要用简要的语言突出它的主要特征。如果你是某一景点(或者你的学校)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虚拟一些场景,做口语练习,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教科书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是融为一体的。口语交际、小练笔大多是结合专题具体情境安排的。每个专题在“积累与应用”安排一次大作文。总体设计是突出:(1)有机性,有机结合专题学习,利用“在场”特点,激发引导学生写作;(2)选择性,给多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拟题目写作,给学生足够的空间;(3)体系性,多专题的写作实践,和其他口语交际练笔的题目,经多轮整合,使必修部分“表达与交流”得到具体落实。似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编者“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只是更追求自然、熨贴而已。仍以“像山那样思考”中“写作实践”的作文题为例。
从下面三题中选择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艺术家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不朽的绘画、音乐作品,如民乐《春江花月夜》、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钢琴小品《秋日私语》,油画《日出印象》等等。从描绘自然的乐曲、绘画中,选出你喜爱的作品,把你在欣赏时想像到的美妙的画面和意境用文字表现出来,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
(2)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的天地会更广阔。你看过东方喷薄的日出吗?你仰望过头上灿烂的星空吗?你有没有注视过辽阔的地平线?……选取最能震撼心灵的自然画面,写两则小品。
(3)美洲有一种巨杉,能长到百米之高,屹立几百年,可是它的根却只在浅土层,为什么强风也吹不倒它呢?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树成群生长,它们的根须是缠结在一起的。
蜜蜂的蜂窝构造精巧,房孔都是正六角形,适用而且节省材料。蜂房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房孔组成。令人惊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蜜蜂的蜂窝都是按照这个统一的模式建造的。
人们还注意到,粮食作物很少开绚丽的花。 ……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令人惊叹,人们经常地从大自然得到启示。请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作文。
我们相信,学生会喜爱这样的话题,这样的情境,会乐于动笔,享受写作的。
4.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结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课改的关键。我们十分重视“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创新教科书呈现方式,建议根据专题内容分别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板块名称则兼顾教学与学习方式建议,如“向青春举杯”的目录安排是:
向青春举杯
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相信未来 食指
六月,我们看海去 潘洗尘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 杨子
我的四季 张洁
设计未来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马克思
我的五样 毕淑敏
部分专题根据需要采用了混合型的方式,如“和平的祈祷”三个板块,分别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的方式。
选修部分教科书在专题结构和学习方式引导方面,参照必修部分教科书的编写要求,同时又因系列、模块的具体特点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