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2630字。
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漠里有条长河,映照着上方一轮圆圆的落日,故“长河落日圆”这半句也可说是很平淡的。巧的是,茫茫的沙漠中有人升起了一堆火,有烟柱直直地升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圈”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面。“大漠孤烟直”,这五个字里的内容太多,应分成四个部分,即“大漠-孤-烟一直”来解读。
烧柴草,会产生炭微米颗粒,颗粒尺寸(微米大小)与可见光波长很匹配,正好对阳光产生强烈的散射,让人们远远地就能看到它。烟,是烧火造成的。相比于周围的空气,烟的源头所在处温度高、压力大,烟颗粒的平均速度大,因此会向周围急速扩散。这都很好理解。但为什么烟会“直”往上呢?
先理解什么是直。我们将地球表面近似看作是球面,每一点局部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平面,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规定了什么是直、什么是平。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重力。地球引起的重力在局部是完美地与平静的水面相垂直的。用线吊着一个重物,那线的走向就是此处的垂线,直直的,和此处的平静水面垂直。
在一块地上,有一个火堆作为热源,产生了烟。如果没有重力,四周的空气也是均匀的,那烟,按说就跟我们的声音似的,会呈半球状往外扩散。然而,偏偏有重力,空气压力往上方是变小的-这个现象是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最先认识到,并求他的姐夫实验验证的。也就是说,对于烟的扩散来说,上方是突破口,它会优先向上方扩散。这个效果,与其类似的有“门罗效应”,也叫“聚能效应”。19世纪的门罗(CharlesE.Munroe,1849-1938)发现带有凹窝的爆炸物有聚能效应,一旦爆炸就会往一个方向上集中。打坦克的破甲弹(high-explosive anti-lank)用的就是这个原理。烟往上升就是因为门罗效应。如果没有重力,燃烧引起的烟就不是直的。我们在建设空间站之前,是要专门研究微重力下的恢格行为的
这个烟的空间环境是旋转对称的,就是说这个冒烟的环境要有圆柱的规范对称性。
这样的直烟柱需要三个条件:①足够空旷,这由“大漠”二字体现;②没有别的烟柱捣乱、所以有伞“孤”字。要是点起了紧挨着的三个火堆,那烟柱一定是向外歪的(如果是孤立的火苗,把它用柱状壳体给围起来,上方开口下方也部分开放,则聚能效应会被强化,火苗会往上蹿起来)。当然,还要有第3个条件,即没有风捣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整个画面就应该是个无风的景象-有风的话,空气密度不均匀,落日未必是圆的。如果有画家画这个图景,我建议把“大漠孤烟直”作为近景、“长河落日圆”作为远景,整个画面要讲究视觉乎衡本好。
在这两句中,看弧状地平线外的落日,所得印象是地球是圆的,这用的是宏观的眼光;看烟,所得印象是地球是平的,这用的是局部的眼光。一个弯曲的流形(manifold),其微观局部是平的,这是微分几何的思想基础。王维的这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一个细节上都正确,因为它就是自然(即物理)的真实反映。所以,好诗的第一要素是合理!
(摘编自曹则贤《物理视角读唐诗》,有删改)
材料二:
南方周末:书里提到“物理固自然”是杜甫对物理学最准确的定义,也分析了唐诗意象中蕴含的众多深刻的物理原理。在你看来,唐代诗人是否具备某种“科学直觉”?这种直觉与现代科学思维有何异同?
曹则贤:我们的科学是在人类认识自然这样一个过程中自然而然演化而来的,它都有一个从蒙昧或者黑暗中走来,慢慢有一点点火花,积聚更多的认识,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漠孤烟”的“直”由看不见的手“重力”决定,空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变小,烟就会优先向上方突破口扩散,其效果类似“门罗效应”。
B 燃烧柴草产生的炭微米颗粒对阳光的强烈散射使烟柱在远处可见,与此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确保了烟颗粒的均匀扩散,避免烟柱弯曲。
C.曹则贤在回答中表示,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进行了直观的观察和表达,若唐诗中蕴含物理现象或物理原理也并不意味着作者本人理解其科学性。
D.科学的“简洁”与诗歌的“简洁”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因事物本身规律“简单”,后者源于传递介质的限制和意境表达的“简洁”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解读“大漠孤烟直”得出“好诗的第一要素是合理”的观点,材料二进一步说明当诗歌谈论现实实在之物时,需用科学判断其合理性。
B.两则材料主张诗歌的审美价值与科学的客观性存在一定矛盾,创作时应优先保证内容的科学性,以避免因诗歌的夸张、隐喻等手法损害其客观性。
C.曹则贤在材料二中指出,作者本人未必意识到诗歌意象蕴含的深刻物理原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蕴含的物理原理是对此的有力反驳。
D.包何的《赋得秤》因准确描述了秤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被曹则贤推崇,相比“白发三千丈”或“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有资格成为他眼中的“好诗”。
3.下列对材料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将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物理原理解释与诗歌意象赏析相结合,文章语言兼具科学文本的严谨性与文学表达的生动性。
B.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物理原理,材料一列举了空气压力变化现象的验证、门罗效应等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提问者在采访中有意引述了曹则贤的诸多观点以拉近谈话双方的距离,也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了铺垫,可见提问者对访谈有较强的掌控力。
D.曹则贤对问题的回答兼具了学术性与通俗性,如用“欺骗性的简单”解释科学公式的特质,用“比方说”引出诸多事例解释自己的相关观点。
4.材料一指出应分四个部分来解读诗句“大漠孤烟直”,请分别概括其要点。(4分)
5.有人认为,曹则贤强调从物理视角解读唐诗,会有损诗歌的审美解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豆田
[美]亨利•戴维•梭罗
我种了许多排菜豆,如果把它们连起来,长度足足有七英里;这些菜豆亟需锄草,因为最早种的那批已经长得很茂盛,而最新的这批还没埋进土里;锄草的事情实在是不能再耽搁了。这桩如此耗时耗力的劳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我并不知道。我已经爱上那些成排的菜豆,它们让我和大地紧密相连,所以我变得像安泰俄斯①般强壮。但我为什么要种植它们呢?只有天知道。这就是我整个夏天辛勤地从事着的劳动-这片土地从前遍布着诸如委陵菜、黑莓、金丝桃之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