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210字。
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等都分析了收入分配问题。它们曾经指出,所有经济学都关注两大主题:一是收入和财富如何增长,二是收入和财富如何分配。前者从资源配置和效率出发研究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后者从社会福利和公平正义出发研究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但是,从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以及重点内容的演变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始终是把收入和财富如何快速增长作为其重要的内容来开展研究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还是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实际上关注的都是收入和财富增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在它们看来则是一个自然变化或所谓“涓滴效应”的过程或者结果;即使一些涉及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侧重理论分析,也基本上是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社会正义和福利等视角予以关注。虽然发展经济学也关注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提出所谓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但该假说也基本上是从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的对收入分配变化的“规律性”认识。这些分析表明,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以来实际上主要还是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收入差距大小及其自然变化的“规律性”等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收入分配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分析和研究实际上还是就收入分配问题谈收入分配问题,对于收入差距问题则主要分析收入差距大小问题,忽略甚至回避收入分配问题背后的制度根源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矛盾,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对收入分配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的传统和科学方法,造成人们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简单化思考,容易形成仅仅围绕收入分配或者收入差距大小问题进行简单化实证研究的倾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的范式,实际上也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主要讨论经典的按劳分配理论,后来进一步探索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方法等。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深化,我国也开始进一步讨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思考如何建立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由落实按劳分配、打破平均主义逐步发展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与此同时,也逐渐提出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并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涉及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大都是从收入分配制度入手,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的实践和发展。可以说对分配制度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以及部门行业等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和研究热点。从研究方法来说,学术界大量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收入差距问题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获得了大量收入差距问题实证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包括功能性分配、规模性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贫困化与减贫、基尼系数等很多概念、工具大量被引入和使用,这深化了中国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积极接轨和对话交流。
(摘编自权衡《共同富裕:收入分配研究范式演进及其理论创新》)
材料二:
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可看作是广义的收入分配问题,而且其理论逻辑与经济体内部的收入分配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致的。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分析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收入分配长期变动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著名的“倒U曲线假说”,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收入分配问题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看来,是一个自然变化或所谓“涓滴效应”的过程或结果。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对其实践和发展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C.我国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深入研究,借鉴外国的相关研究成果很有必要。
D.我国借鉴了西方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但缺乏科学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从资源配置和效率出发,关注收入和财富如何增长这一主题。
B.西方主流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始终把收入和财富如何快速增长作为其重要的内容来开展研究。
C.我国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的范式经历了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演变等。
D.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实际上是就收入分配问题谈收入分配问题,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供销社的老李扛了五包化肥,得报酬两元;肥料站私有化后,老李每月还有红利。
B.张老板为了避免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特意统一了年终奖励的标准。
C.王老师响应上级号召,去边远地区支教,他原薪资不变,还有政策性补助金等。
D.新员工、老员工、特长工在厂里的待遇不同,那些技术水平高、家贫的人待遇更好。
4.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借鉴和扬弃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5.“在长期的收入分配上,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加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梳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节选)
余华
①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愿望,是我上初中时产生的。那时我有个疑问:为什么课文里描述的海水是蓝色的,我们这里的海水是黄色的?这个问题陪伴我多年。有一次,应该是夏天的傍晚,我站在堤岸上,看着茫茫大海,落日的余晖将远处的海水映照出光芒闪耀的波涛,一个想法由此产生,我觉得那里的海水应该是蓝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