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新民外语学校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227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18分)
材料一:
杜甫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是从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木叶”发展来的。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要说明“木”字的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唐诗宋词中描写月的地方如此之多,月在文人心中早已不单是种客观存在,已经成为精神寄托。月意象已渗透到文人的心象,人也因月而穿越古今。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落木”一词在古诗词中多有应用,作者以此证明中国诗歌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B.诗歌的形象思维往往会打破人们对某些概念的固有认知,“树叶”因此变得无人问津。
C.“树”可以带来对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以某些诗句中的“树”不能简单替换为“木”。
D.“木叶”比“树叶”的形象更加生动,这是由“木”具有更普遍的潜在暗示性决定的。
2.下列对《红楼梦》中与“月”有关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透露出贾雨村的不凡抱负以及汲汲名利之心。
B.“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中月”隐喻命运无情,宝黛爱情终是虚幻。
C.“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暗指贾元春远嫁如月影孤悬海外,再无归期。
D.“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隐喻湘云生于豪门,却婚姻短暂、晚景凄凉。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使用比较论证、举例论证等多重论证手法,从而构建起严密的逻辑体系。
B.材料一既有严谨的学术话语,又有形象的诗性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说理风格。
C.材料二通过与古典诗词多角度比较,凸显《红楼梦》中“月”意象内涵的独特。
D.材料二论证“风月”时使用了排比句式,“或”表明列举的这些解释并不确切。
4.“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素月”具有较强的“暗示性”,请根据材料一进行探究。(4分)
5.学校红学社拟开展以“《红楼梦》诗词中的月”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请根据两则材料,为研究意象“月”提出你的建议。(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本题16分)
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
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