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五十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580字。
建标考试
语文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定意义上文风也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现在存在一种很不好的文风,喜欢写长文章,讲长话,但是思想内涵却匮乏得很,就像毛主席所批评的那样,像“懒婆娘的裹脚”。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扔到垃圾桶里去,其实诀窍很简单,可用郑板桥的对联概括为“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就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最要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文,那种“穿靴戴帽”、空泛议论、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病,都要防止和克服。
当然,我们提倡短文、短话,并不是说凡是长文就一定不好。有些重要的内容,有些深刻的道理,该强调的还是要强调。总的原则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倡导短风,狠刹长风。“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为文也是这个道理。
(摘自习近平《文风也能体现作风》)
材料二:
有人说,写文章只该顺其自然,不要在一字一语的小节上太多留意。只要通体看来没有错,即使带着些小毛病也没关系。如果留意了那些小节,医治了那些小毛病,那就像个规矩人似的,四平八稳,无可非议,然而也只成个规矩人,缺乏活力,少有生气。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全仗信笔挥洒,没有拘忌,才能表现出来。你下笔多所拘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二净了。
这个话当然有道理,可是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学习写作的人不该把这个话作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即将文风与作风相关联,为后续观点的提出提供了背景前提,而后说“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态度观点极其鲜明。
B. 材料一引用“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这句话,意在说明写文章并不是一定要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C. 材料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二净了”中的“这些东西”指文章中的小毛病,作者借此表明如果下笔前多思虑,就可以提高文章质量。
D. 材料二多次提到“修辞立其诚”,强调写作时要想得认真,写得认真,这与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一文中对真实的强调相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较短篇幅内,引用毛主席的句子形容某些不好的长文章,再引用郑板桥的诗句表明解决办法,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
B. 材料二大量使用问句,通过这些问句的使用,既引发了读者思考,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又形成行文线索,文章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C. 材料二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的时候”的例子,并给出了两个错误示范,如果要正确表达这两个例句的意思,可以去掉“的时候”。
D. 材料一在提倡短文、短话时也并没有将长文全都否定;材料二在讨论问题时也表明“不能一概而论”,二者都体现了思考的审慎和辩证。
3. 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应该有活力和生气
B. 关注文章中的“小毛病”
C. 修改文章就是修改思想
D. 文章要修改的几个理由
4. 两则材料都围绕写作展开论述,除了讨论的话题相似,两则材料还有哪些相同点?
5. 某同学写周记时说:“我心里有好多想法想写,但一提笔就写不出来,就算写出来也不是我想的那样,反正也没人仔细看,就这样吧。”请结合材料二,对该同学的想法加以评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皆围绕文风与写作展开。材料一强调改进文风需反对空话长文,倡导短而精,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材料二论述写作需“修辞立其诚”,思想、语言、文字一致,反对马虎,重视细节与修改,指出语言毛病即思想毛病。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C.“‘这些东西’指文章中的小毛病”错误。结合材料二“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全仗信笔挥洒,没有拘忌,才能表现出来。你下笔多所拘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鼓书艺人①
老舍
宝庆②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