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90字。
高二年级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是按照理性、规范和价值而生活的存在,是靠意义、信念和信仰支撑的存在。除强制性规范以外,伦理规范、意义和价值信仰、理性智慧,都来自人文经典,特别是来自宗教、伦理和哲学经典及其诠释。中国的意义和价值信仰,不仅来自儒家的“六经”,也来自儒学的经传和论说;不仅来自道家,也来自佛家。按照正统与非正统之分,儒家主要是正统性的,道、佛主要是非正统性的。
中国古典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智慧;不仅追求理性,而且追求价值;不仅论道理,而且论道德。道家尊道贵德,儒家求仁求义,佛家信佛信空(悟真悟法),皆为意义和价值追求。东周时代,各家各派就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儒家诠释“六经”,其主要表现是将“六经”的意义符号化。
儒家古典学是天人统一之学,是伦理本位学——成人、成物和成就天下之学,是价值和意义的信仰之学。《汉书•艺文志》谓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韩诗外传》强调儒家的价值信仰说:“儒者,儒也……千举万变,其道不穷,六经是也。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序,此儒者之所谨守,日切磋而不舍也。”儒家信奉的普遍价值“仁、义、礼、智、信”,被汉代人叫作“五常”。儒家德行的要项非常广泛,如“孝”“诚”“直”“勇”“刚”等,都是儒家所信奉的伦理道德价值。
儒家的古典学自西汉被确立为正统的学问之后,一直延续到清末。而佛、道整体上是非正统性的,但在不同时期,两者或多或少也有正统性。如汉初道家或黄老学具有官方性,《老子》这部经典在汉初七十年变成了官方的经典。在唐代,老子和道家受到特别的礼遇。佛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南朝的梁武帝热衷于佛家,唐代也有皇帝热衷于佛家,佛家在唐代最兴盛。中国古典学整体上奉行三教并行又有主次之别的原则。在三教争论中,儒家自居于正统,将道家和佛家看成异端,宋明新儒家往往以佛道为空无,抵制其声称的虚无性,重建意义和价值信仰,并寻找根源论的基础。古典学的方法和形态的不同,所引发的正统、道统与非正统、异端的争论,是意义和信仰之争;为了调和、弥合各经典的差异性,使之井然有序和具有统一性,佛家不同宗派对各类经典的地位和意义的判别、判定的教相判释论,其实也是各宗派确立本宗的正统性和权威性的一种方式。
整体上说,古典学中的“道”,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原动力和最普遍的价值。正如金岳霖所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摘编自王中江《中国古典学的语境和特性》)
材料二:
实际上,在古典知识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化的过程中,除语言文字和文献学的理解之外,还应该有对各种复杂的文本解释活动的认知与挖掘。所以,对古典文本的现代处理除了文献学,还应该包括意义阐释的学问,即诠释学。现代的古典学本身就包含了语文学和解经学两种形式。语文学着力确证由传统流传下来的文本,并力图重现文本的原意;而解经学则力求释解隐藏在字面意义背后的东西。语文学主要是进行文献考订工作,以便将这些遗产忠实地传给后人;而解经学却力图唤起一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生存必须受理性智慧、伦理规范等的约束,而这些都来自人文经典。
B. 《韩诗外传》认为,虽然儒家思想在表现上千变万化,但其宗旨永不枯竭。
C. 中国古典学是综合天人统一之学等多种学问的产物,从西汉到清末都被视为正统。
D. 中国古典学中的“道”在其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国思想最基本的原动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属的学派不同,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也不一样,如道家尊道,儒家求仁,佛家信佛。
B. 最能呼应古典学原初精神的部分,人文主义色彩会更浓厚,却被现代科学理念遗弃。
C. 语文学主要是进行文献考订工作,重现文本原意;解经学则是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
D. 构建中国古典学需要包容性,既要从文献学的思路出发,还要接纳哲学诠释的内容。
3. 下列关于古典学中的“正统性”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汉初道家或黄老学具有官方性,在汉初七十年《老子》已成为官方经典,这体现了道家在当时的正统性。
B. 在唐代,佛家受到特别礼遇,而南朝梁武帝热衷于老子和道家,这显示佛家、道家在某些时期有正统性。
C. 不同学派对于经典的地位和意义的判定不同,如佛家各宗派通过教相判释论来确立本宗的正统性和权威性。
D. 在正统性争论过程中,各学派理念的相互碰撞和融合,促进了中国古典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4. 材料一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重视解经学对中国古典学的现代转型有何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中国古典学的语境与特性出发,系统梳理了儒、道、佛三家在意义建构与价值信仰方面的贡献。材料一着重分析古典学的正统性之争及其文化内涵,强调“道”作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材料二则探讨古典学现代转型中语文学与解经学的辩证关系,指出解经学对活化传统意义的重要性。两则材料互为补充,既呈现古典学的历史脉络,又揭示其在当代的发展路径,体现了传统学术的包容性与创新潜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中国古典学……被视为正统”中的“中国古典学”扩大范围,材料一明确“儒家的古典学自西汉被确立为正统的学问之后,一直延续到清末”,应为“儒家古典学”。
故选C。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
[加拿大]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①十一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当牛贩子麦克雷应母亲的邀约站在我们厨房门口的那张桌子边上时,我和大卫正在鸡棚喂饲料。每年春天,母亲都买来一两天大的“苏塞斯鸡”,给它们喂专门给刚出生的小鸡吃的饲料。之后它们会被放养在露天的鸡圈里,直到秋天,长好了膘的它们将在圣诞的时候被送到市场售卖。
②“听说你这儿有匹快不行了的老马,”麦克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