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840字。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文章华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是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已基本编定。《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节奏结构大都是“二、二”的节奏。到了汉代,五言和七言诗开始兴起。五言诗虽每句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结构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更为灵活。七言诗的节奏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增加了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灵活多变。五言与七言成为后世诗歌的主要句式,并发展至今。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已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纳为平、仄两类,于是“四声”的问题转化为“两声”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使得在写作中可以交错运用这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
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这一重要的修辞手法。早在《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汉魏六朝时期,诗人在对仗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驾轻就熟。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现在常见的对仗是“宽对”,仅要求上下句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而无需严格遵循意义关联:相较之下,“工对”则要求词性、词义、结构都严格对应,虽规范性强,但表达空间有限。总之,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诗歌的韵律之美。
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例如,山水田园诗本可以处理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著名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代谢良佐评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这说明,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
中华先民还常常用谐音这座桥梁形成意象,用具体形象更委婉地道出思想情感。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中写道:“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其中“烛”是“嘱”的谐音,“围棋”是“违期”的谐音,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恋人的叮嘱和不舍。又如,“柳”与“留”谐音,诗词中描述古人在送别之时常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诗歌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意蕴深长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便带上主观色彩。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其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二是经过诗人情感的化合与点染,渗入其人格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
想的文体首推诗歌。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就是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意象之美。
B.古代诗人摸索平仄规律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在《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
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这说明汉末平仄规律还未成熟。
C.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已经得心应手,到了晚唐李商隐时,对于对仗手法
的运用已经登峰造极。
D.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
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情思,源自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2.《长安的荔枝》带火了荔枝诗词。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有关荔枝的诗句最具韵律之美的是()(3分)
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C.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D.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经过
诗人的审美关照,“梅”蕴含了坚韧不拔、清高芳洁的意趣。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蜉蝣”这一意象,出自《诗经》中“蜉蝣
之羽,衣裳楚楚”,其含义较稳定单一,主要体现生命短暂与无常。
C.“流光”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可指光彩、月光、流逝的时光。例如《春江花
月夜二首》中“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
D.“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独创的神话意象与不寻常的奇幻描写,体现李凭弹奏箜
篌的强大感染力,也使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4.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将采用哪些方法创设诗歌的意象?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4分)
5.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请结合材料一中孔子与子贡、子夏的对话,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光荣街10号(节选)
石钟山
光荣街10号是军区干休所的一个家属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离退休的老军人,从军区大院宿舍搬到干休所。船到码头车到站,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老军人,戎马一生,到了退休的年纪,搬到了干休所,光荣街10号是热闹的。一转眼,光荣街10号老一辈人中,就剩下小花阿姨一个人了,她就像秋雨中挂在枝头的最后一片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