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778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一)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4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指定位置。3.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卷首语]愿你在这方试卷上既见“和而不同”的文化智慧,也写“和衷共济”的成长故事,更在字里行间绘就属于自己的和之画卷。那是知识与思考的和鸣,是严谨与灵动的和弦。
一 积累与运用(22分)
1. 古诗文默写:“和”文化探微。
社会之“和” 《石壕吏》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不和谐音符:“(1)____________,二男新战死”再现家庭破碎,“(2)______________,请从吏夜归”写出无奈服役,夜久语声绝,(3)_________________ 展现内心痛苦。《桃花源记》则描绘了理想社会“(4)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和乐美景,正是儒家“大同”思想的写照。
自然之“和”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5)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的曲径幽寂、花木深深的禅院景致,展现了生态和谐之美。《送友人》中“(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咏出山水相依的送别背景。
心灵之“和” 《卜算子》中“(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以孤鸿书写倔强孤傲和理想坚守之志,展现了逆境中的精神自洽。
【答案】 ①. 一男附书至 ②. 老妪力虽衰 ③. 如闻泣幽咽 ④. 黄发垂髫 ⑤. 曲径通幽处 ⑥. 禅房花木深 ⑦. 青山横北郭 ⑧. 白水绕东城 ⑨. 拣尽寒枝不肯栖 ⑩. 寂寞沙洲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衰、髫、禅、郭、拣、洲”等字词容易写错。
2. 根据语境作答:《徐州•水韵古城》解说词。
拾级登上云龙山,。来到山顶古朴典雅的放鹤亭,整座徐州城的和谐风貌尽收眼底。极目远tiào,,与天地自然和谐相融。山脚下,。走进回龙窝历史街区,石板路两侧的梧桐树投下斑驳光影,恍惚间仿佛能听见往昔商贾和睦相处的(A)。那些雕梁画栋的老宅,每一处飞檐都在(B)着“天人合一”的建筑智慧。突然,一阵和煦的南风袭来,让人倍感舒适,更带来了远处戏马台上“将相和”的历史佳话。夜幕降临,彭城广场华灯初上。现代楼宇与古城墙和而不同却相映成趣,高耸的苏宁广场与古朴的钟楼隔空矗立,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这座以“和”为魂的城市正以兼容并蓄,续写着属于它的“和”之传奇。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
远(tiào)_______矗立_________
(2)为A、B处选出合适的词语。
A.喧腾喧嚣_______ B.演变演绎_______
(3)修改文中划线句的语病。
(4)为文中划线处选出句子排顺正确的一项( )
①户部山的古民居群苍劲挺拔,青砖黛瓦间沉淀着“和为贵”的千年历史记忆
②蜿蜒的黄河故道与云龙湖和缓相接,在夕阳映照下泛着粼粼波光,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
③两旁古木参天,山间雾气缭绕宛如仙境
A. ③②①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②①③
3. “和”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智慧瑰宝。“家和万事兴”的古训道出了家庭和睦的真谛,“天人合一”的哲思彰显着万物共生的智慧。下列诗句最能体现“和”主题的一项是(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二 阅读(55分)
(一)
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小题。
[探“和”之情理]“和”是修德养性的关键,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家之间共处的原则。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