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720字。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国家文化公园的数量从4个增加到5个。无论是长城、大运河,抑或长征、黄河,乃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承载着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是一条波澜不惊的命脉之河、文脉之河——它在沉默无私付出中,孕育着沿线土地;在引动交流融合中,汇通着南北人文。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核与历史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伟大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不朽史诗。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黄河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的凝聚力源于对传统的保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展示最有辨识度、生命力和传播力的文化景观,有利于体现文物保护、资源利用和文化传承的统一。随着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逐步开始,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凝结在共同记忆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国家文化公园40讲)前言》)
材料二: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发表于1920年,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它以凤凰的传说为素材,借助凤凰集火自焚、从烈焰中新生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之情,暗喻只有彻底破坏旧的社会体制和旧的封建思想才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城、黄河、长征都是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各具特色,与它们相关的国家文化公园已逐步开建。
B. 长城和大运河所凝聚的无私奉献精神极其宝贵,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这种精神可以调动起奋进的力量。
C. 材料二第一段,将对“浴火重生”内容的解读,融在了对郭沫若抒情叙事诗《凤凰涅槃》的相关介绍中。
D. 如果将“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中的数字换成“多”字,会弱化内容的震撼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文化灿烂辉煌,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有助于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
B. 黄河文化与长征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支撑,缺失任何一个,中华民族都会失去根基。
C. 斯诺的话,解答了中央红军为什么能够创造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的问题。
D. 斯诺的话“经历……终于……”直接道出了红军的顽强不屈,表现了部署的正确性。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首段,讲述建设五个国家文化公园的举措,是为了说明文化的凝聚力源于对传统的保护。
B. 材料一尾段,指出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C. 材料二以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涅槃》为例,证明长征文化是一种破茧化蝶的浴火文化。
D. 材料一全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的,材料二的主体部分主要运用的是并列结构。
4. 为什么说长征文化是一种破茧化蝶的浴火文化?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进行概括。
5. 两则材料是如何证明“伟大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不朽史诗”的?请简要概括。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切入,系统阐述了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涵。材料一以政论笔法强调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材料二则通过诗歌意象和史实数据,生动诠释长征精神的浴火重生特质。两则材料互为补充,既展现文化符号的集体记忆功能,又凸显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了文化保护与民族精神塑造的双重诉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长城……凝聚的无私奉献精神”错误,材料一提到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未提及“无私奉献精神”;大运河“在沉默无私付出中,孕育着沿线土地”,但未说长城和大运河共同凝聚无私奉献精神,且材料中也未提及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这种(不存在的)精神可调动奋进力量。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 弢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脚也似乎有点病,大概是湿气搔破了的缘故。那只黑狗站在院子尽头的篱笆边,目光随着渊明的脚步移动,摇着尾巴。它好像猜不透主人的心思,又似乎正在猜着。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猛的———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