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亲情之美”主题阅读
- 资源简介:
约66910字。
第二单元 亲情之美 单元主题阅读
单元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或直接或含蓄的表达。朗读时,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要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品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务一:叙事抒情散文的阅读
本单元课文都是属于叙事抒情的记叙文。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描写、议论、抒情。
那我们该如何阅读叙事抒情类散文呢?
一、弄清记叙的要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是记叙文不可缺少的内容,能否将事情讲述清楚,就要依靠“六要素”的作用了。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把文章中的六要素都找到的话,也就能够理清事情的发展线索了,从而了解事情的原委。
阅读过程中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上来理解文章,这样才能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才可以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想做到从整体理解,首先要从文章的标题、作者和写作时间入手。标题和作者的作用自不必说,写作时间是文章背景资料的明示。其次可以从文章的思路入手。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明白文章的大意。最后可以找关键词语,抓住关键词语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全文。
二、把握感情基调,理清情感层次。
文章中的情感都有一个基调,比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凝重、忧伤的,而《散步》的感情基调则是亲切、温暖、温情的。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悦,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定一个基调,可以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中的情感。
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藏于其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
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在追悔往事悲痛情绪中,回忆着在“我”患病期间,脾气暴躁,母亲是如何理解、包容宽慰、央求“我”,承受着“我”终身截瘫的残酷现实,感受到“我”痛苦绝望,鼓“我”“好好儿活”,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而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时过境迁,回忆往事,为自己当时“一直都不知道”母亲的病情“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而悔恨不已。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本文不仅怀念母亲,歌咏艰辛而伟大的母爱,还表达作者深深的懊悔之情。通过对情节的梳理,读者能快速抓住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感受,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读中品悟关键词句,体悟作者情感。
通过对文章的关键词句、重点语段进行深层的品读,我们可以更好地加深对文中的人、事、景、物的理解,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体验文章的优美。
1.从关键词句中品情。关键词句就是那些能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情感态度,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句。它们或是开头句,或是结尾句,或是独立成段的句子,或是比喻句,或是设问句,或是过渡句,或是描写句,或是抒情议论句等。文章的主旨与感情常常隐含其中。
一、基础拓展题
(一)(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③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人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长大后,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④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我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