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适应性测试(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7160字。
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适应性测试(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直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变化中创新进取,积累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经验的保护观念、管理体系和工作模式。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保护理论体系构建相对滞后、管理体系顶层设计联动不足、学科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面对新挑战,我们需要总结摸索出一套立足中国国情、兼具国际视野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凸显作用,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借鉴。
以理论体系建构与管理制度完善引领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第一,深化文化遗产价值与理论研究,服务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求。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根据。必须站位于大历史观的宏观视野,以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为重点,让中国经验和中国知识助力国际文化遗产理论的发展。第二,加快完善文化遗产管理的顶层设计,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要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统筹协调平台和机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系统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构起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管理体系,解决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难题;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机制,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从阐释体系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文化遗产转化路径,突破以往行政区划和遗产类型的壁垒,以系统性的视角搭建起文化遗产“保护—阐释—传播”的解决方案,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化合作,围绕人类文明重大主题与使命,广泛开展文化遗产的多形式对话,共同推进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和交流,为联合申报世界遗产提供智力支撑。在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中,形成全球文明的对话网络和情谊纽带;从学科建设上,建构我国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培养新时代文化遗产事业的复合型人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研究者要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传承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精神中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系统不断创新探索,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形成了系列新路径、新办法与新模式,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的良好成效。
一是数字化模式。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文物、古迹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交互的旅游体验产品,实现旅游经营增收、文化传播增效的双重效果。如,故宫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新挑战,针对新问题,我国需要一套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
B.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必须站在大历史观的视角,重点阐释中华文明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
C. 我们只有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以系统性的视角搭建起文化遗产“保护—阐释—传播”的解决方案。
D. 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研究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精神中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案例模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IP塑造模式:北京钟鼓楼与泡泡玛特联名打造“时空茶馆”主题空间,通过销售限量版古建筑榫卯积木盲盒,带动周边文创产品销售额大涨。
B. 非遗体验模式:腾讯“探元计划”利用科技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推动了新疆克孜尔石窟、马王堆丝织衣物等文物的数字智能仿真复原。
C. 跨界联动模式:陕西华清宫景区以文物遗存和历史故事为依托,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已累计演出超过5000场,成为陕西文化旅游的标志性项目。
D. 沉浸交互模式: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推出的VR大空间体验项目《梦回圆明园》可触发增强现实叠加,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圆明园的鼎盛时期。
3. 如果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B. 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C.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D. 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4. 两则材料都强调应“以系统性思维,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下列图表,每空不超20个字。
层面 具体措施 信息来源
理论层面 ①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管理层面 ②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实践层面 挖掘文化内涵,探索盈利模式 材料二
5. 结合材料二,指出下面案例中该工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案例:某文旅局在景区开设“油纸伞制作工坊”,希望通过文旅融合活化“油纸伞制作技艺”。在该工坊,游客可以购买油纸伞成品,可以参观伞骨制作流程,还可以亲手绘制伞面,并将作品带走。运营一年后发现,游客多为拍照打卡,对油纸伞背后的历史故事并不了解,对技艺传承兴趣不高,工坊营收仅覆盖成本,非遗传承效果有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赤水情缘
蒋述卓
赤水,一个回荡在我耳边无数次并让我梦回魂牵的著名胜地,一个被誉为“地球红飘带上的明珠”的红色圣地。在踏入它的领地之前,我满脑子就是红色的队伍在这里来来回回,红色的旗帜在它的上空飘来飘去。
8月,正是酷热之季,我们带着南方的蒸腾之气,一头扑入赤水。我们好奇的是,这块让红军起死回生的土地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我们就这样在赤水上来来回回了N次,为的是领略赤水的山川胜景与革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