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060字。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也是恩赐”(波斯曼,2007),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亦是如此。虽然人工智能的先进性不能与教育高质量简单划等号,但两者的融合正影响着教育系统变革的指向和速度,推动构筑教育新生态:一是加速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转变。随着“机师”“虚拟教师”的出现,“人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学生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二是提高知识生产速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深入发展,使人技关系(Human-technologyRelationship)由技术力量向智慧力量转变,通过对话式检索,Deepseek、讯飞智文、Midjourney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知识生产成本,提高知识生产效率。三是延展教学时空和拓展个性化教学方法。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有助于打通时空边界,创设沉浸式虚拟互动数字空间,而机器学习、智能推荐系统等技术可赋能个性化教与学,解决班级授课长期存在的教法“千人一律”、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流水线式”等问题。四是赋能教育评价的多元性与生成性。大数据分析、面部识别等技术能用于实时采集与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情绪等多模态、多维度评价,智能反馈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为学生提供动态、个性化评估。
人工智能技术的狂飙突进在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数字利维坦”现象,衍生技术应用异化问题。一是分化人的智力。人工智能凭借强分析与推理能力以智能代理形式解决复杂问题,可能使人与自身智力逐步分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可能引发学习者基础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缺失(UNESCO,2023)。学生若依赖“数据投喂”(datafeeding),将会导致思维能力退化、社会情感与审美缺失,不利于自身成长。二是出现认知误导和价值观错位问题。机器学习算法主要基于海量数据集进行自我训练,难以避免掺杂具有个人偏见的数据,进而生成偏离人类价值导向的内容。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学生极容易被误导,形成偏差性认知和错位价值观。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等也可能受此影响放大偏见和冲突。三是加剧教育不平等。“算法黑箱”使人工智能决策缺乏透明度与可解释性,若人工智能决策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弥合教育不公现象,还可能带来新的人工智能鸿沟,强化马太效应。例如,英国曾在疫情期间取消A-level和GCSE考试,使用算法基于学生模拟考成绩及其以往成绩来评估学生成绩,导致私立学校优异成绩的增加是公立学校的近两倍,引发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社区学生的抗议。
(摘自胡小勇等《人工智能融入基础教育:助内卷抑或提新质?》)
材料二: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1986年获得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最高荣誉——图灵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积极投身拔尖人才培养事业。受邀于上海交通大学,霍普克罗夫特从2011年起与中国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这位终身热爱讲台的科学家,此次出现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现场。中国教育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生产成本,促使教师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
B.元宇宙技术通过创设无缝连接的沉浸式虚拟空间,解决了当前学校教学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流水线式”问题。
C.英国疫情期间用算法评估学生成绩的案例揭示,人工智能决策会因“算法黑箱”加剧教育不平等,形成技术性马太效应。
D.虽不确定人工智能技术能否重塑全球教育体系,但霍普克罗夫特却清楚电视技术未能影响教育的根源在于它忽视师生互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使用“难以避免”暗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具有客观性,“极容易被误导”强调了信息甄别能力的重要性。
B.材料一行文善借助专业词语突出学术色彩,也穿插“人师”“流水线式”等非专业词语增添文本的幽默色调。
C.材料二在选定霍普克罗夫特作为访谈对象时,着重考虑了他的专业素养、行业地位及新闻价值等要素。
D.材料二采访对象擅长用具体实例来阐述看法,这使得他的回答既有亲和力又有说服力,同时还能保持专业深度。
3.下列对材料一括号注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注引文作者和时间,除满足学术规范要求外,还有突显所引话语权威性和对该作者的尊重之意。
B.标注“人技关系”“数据投喂”等术语对应的英文单词,旨在帮助读者消除阅读该术语时的陌生感。
C.标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应的英文单词及该报告出版时间,充分显示了作者研究视野的开阔。
D.与古诗文中的尾注不一样,读者在阅读文内注时,无需中断阅读,从而最大程度保持阅读连贯性。
4.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把以下这个例子当做论据加入材料一,你认为放在第一段还是第二段?请简要说明理由。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的《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指出,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
5.南粤中学利用大模型实现错题自动推送和针对性辅导,学生无需手动整理错题本,系统根据错误类型匹配相似习题并生成学习路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开荒
茅盾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亿万年以前,地壳的一次变动,把高高低低的位置全改了个样;亚洲中部腹地有那么一长条,本来是内海,却突然变成高原了。于是——在亿万年的悠久岁月中,从北方吹来的定期的猛风,将黄色的轻尘夹带了来,落在这高原上;于是——悠久的亿万年中,这黄色的轻尘竟积累得那么多,那么厚,足够担负千万人类生息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