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9110字。
通州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25年6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6道小题。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2025年适逢“诗圣”杜甫诞辰1313周年,年级开展了“千秋诗圣 笔底波澜——走进杜甫”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帮助小组同学完成布置主题展板的任务。
展板一 杜甫生平
筹备组同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杜甫的生平,撰写了文字材料。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家境优渥,博览群书。青年时期,杜甫怀揣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漫游吴越、齐赵,生活惬意。这一期间他创作的诗歌,洋溢着蓬勃朝气,生动演绎了盛唐文人的浪漫与豪情。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求仕,却因科举落第、权贵排挤等缘故,仕途受挫,生活困顿。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由盛而衰。杜甫的人生也急转直下,漂泊、饥寒、丧子等苦难 ① 。公元759年,杜甫携家人一路颠簸来到成都,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后因成都局势紧张,杜甫又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公元770年,杜甫在湘江的孤舟中溘然长逝。杜甫的一生 ② ,他以血泪笔墨刻下时代印记,最终化作中国诗坛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星辰。
1. 你判断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惬”应读作“xiá” B. “溢”应写作“益”
C. “绎”应写作“译” D. “簸”应读作“bǒ”
2. 你检查文段后发现,文中横线处所填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应接不暇 ②跌宕起伏 B. ①接踵而至 ②跌宕起伏
C. ①应接不暇 ②风平浪静 D. ①接踵而至 ②风平浪静
展板二 诗圣精神
文案组同学搜集整理了杜甫“诗圣精神”的相关内容。阅读后,完成各题。
杜甫的诗歌与时代的脉搏产生了强烈共振。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岁月里,他用诗笔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也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甲】《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批判了豪门贵族奢侈的生活,控诉了社会的不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狼狈处境,转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将个人困境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
历史赋予杜甫的特殊任务,是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与苍生的代言人的。今天,我们重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纵观杜甫一生,人们尊其为“诗圣”,不仅因其以诗为史、开派立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乙】亦因其虽阅尽苍生之苦,但不囿于己身之难,反能悲天悯人的精神。
3. 你认为文中【甲】【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 B. 【甲】;【乙】。 C. 【甲】:【乙】。 D. 【甲】;【乙】,
4. 你想知道文段中“共振”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共振”的解释为“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你认为“共振”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
5. 画线语句存 问题,请你作出修改。
6. 小组同学想在展板上增加一副对联。请你帮助补全空缺处( )
上联:少怀壮志, ① ,诗笔写尽民间疾苦。
下联:情系苍生,心忧社稷,文字凝成 ② 。
A. ①亲历烽烟 ②世上悲歌 B. ①亲历烽烟 ②济世宏愿
C. ①半生漂泊 ②世上悲歌 D. ①半生漂泊 ②济世宏愿
展板三 经典诗作
设计组同学梳理了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杜甫诗歌,准备制作“经典诗作”展板。阅读后,完成各题。
7. 下图是小组同学搜集的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