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5/29 21:13: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010字。

  福建省漳州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熙载认为“志”含有道德属性,因为“立志只是立其为善不为恶,从正不从邪之志”。章太炎则认为:“语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可见诗是发于性情。”在他看来,“三国以前的诗,都从真性情流出”。从“情”字出发,并以此为判准,章太炎自然要贬低东晋时期的“清谈诗”和宋代的“理学诗”。但从“诗”的本义看,们乎并非如此简单明了。周亮工就认为:“情理并至,此盖诗与文所不能外也。”
  在“德”与“艺”的关系上,刘熙载认为:“诗品出于人品。”王国维同样认为作品之伟大取决于作者人格之伟大。他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在中国人视之,倘若离开作者人格的道德积淀,文艺作品就会丧失其真正的价值。
  孔子在历史上开辟了“诗教”传统。相传周公“制礼作乐”,而孔子则把诗歌纳入礼教的路径,既体现了中国伦理本位主义偏好,也契合了中国社会的固有诉求。孔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原本出自《诗经•鲁颂》。“思”本是彼时诗歌中通用的发语辞,并无具体含义,关键即在“无邪”二字;但它却被孔子赋予整部《诗经》根本旨趣之意涵。孔子的这一思想由此成为诗教传统的源头。因为“他对《诗》三百篇的总评价,归结为‘无邪’二字,认为诗和道德修养自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此开了诗教的先河。这对中国审美传统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孔丘论诗主张之重在礼教,那就可知此后汉宋诸儒对兴观群怨的注释,实际上都是根据孔丘温柔敦厚的思想来作解释的。”
  钟嵘《诗品》曰:“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分明说的是诗能引发人的情感激荡,且超乎时空限囿。但深入一层看,却还有道德的寄托和负荷之意在。倘若离开了道德的内涵和寄托,空洞的情感是无法具有如此震撼效果的。
  当然,文艺毕竟是审美创造活动的表达和产物,倘若道德功能走向极致,甚至反噬审美本身,那么“矫枉过正”也就在所难免。在论及魏晋文学时,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此即一个明显例证。在一定意义上,这可被看作一种逆流,即唯美主义式的“反动”;但从历史的长时段看,这毕竟只是中国古代审美传统漫长乐章中的一个短促的插曲。到了唐代,韩愈在“原儒”的大背景下拨乱反正,明确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
  (摘编自何中华《从中国审美传统特质看中国文论话语自主性》)
  材料二:
  中国传统审美意识都是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生长起来的,审美与生活处于不离不弃的圆融状态,中国泛审美意识,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分别对“善”“佛”“道”的阐发方式密切相关。
  儒家的“尽善尽美”思想,将美感的生成与和“礼”“善”相关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识到诗歌对道德修养的作用,将诗歌纳入礼教的路径,这与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B.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审美经验,并将这种审美经验上升至哲学层面,其实是禅宗影响的结果。
  C.“象”是有形的,“意”是抽象的,借助“象”来传达“意”,是一种基于现实感性经验的思维。
  D.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囊括人文、自然等因素,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泛审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太炎从“情”字出发贬低“理学诗”,可见中国古代诗歌中情与理的矛盾难以调和。
  B.历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难以持久,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文艺具有非唯美主义倾向。
  C.道家认为万物均有可能生成审美意义,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即可作为例证。
  D.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植根于生活实践中,与西方将“美”和“非功利性”等相关联不同。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B.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4.古人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请结合材料谈谈其用意。(4分)
  5.中国美学传统中“审美”和“道德”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方的河①  张承志
  在第一书记办公室,两人默默地坐着,陷入了难堪的寂静。最后,书记抬起头来:“好吧,我马上研究你的材料,好么?只要你符合报名条件,我就通知他们发给你准考证。”
  “不过,小伙子,”书记在告别时满有兴趣地问道,“万一我们认为不能给你准考证呢?”
  “那我就去闯考场。”他阴沉地说。
  “噢。那么,如果你万一考不取呢?”书记笑着问。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