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21240字。
上海市宝山区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4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题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之道》)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兰亭集序》)
(3)杜甫“ , ”两句抒发了远离家乡、疾病缠身的孤独凄苦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重点字:庶)
(2)齐彭殇为妄作 (重点字:彭、殇)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登)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说起来,误读现象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很普遍。不过在西方, , 。 ,结合语言的差异性与修辞性, 。但布鲁姆不这样, ,将作者因阅读前辈产生的心理焦虑看作是误读发生的根本原因,突出强调误读所隐含的否定性价值和创造性品质。
①他从作者角度切入
②当然也有从文本出发
③人们对它的认识通常从读者出发
④从反方向证明正读之不可能的
⑤以对偏见的分析作为阐释与论说的起点,来证明有此现象实属必然
A.③⑤②④① B.②⑤③①④ C.①③⑤④② D.②⑤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给句子排序的能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题型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
【解答】③⑤:前文说“不过在西方”,③中“人们对它的认识通常从读者出发”承接前文,表明在西方对于误读现象的一般认识角度,⑤则进一步说明这种从读者出发的认识是以对偏见的分析作为阐释与论说的起点来证明误读现象的必然性,所以③⑤应相连。
②④:“当然也有从文本出发”与前面的“通常从读者出发”形成并列关系,指出还有从文本出发的角度,④中“从反方向证明正读之不可能的”是对从文本出发这种角度的进一步说明,所以②④应相连。
①:“但布鲁姆不这样”表明布鲁姆的观点与前面不同,①中“他从作者角度切入”说明布鲁姆是从作者角度来探讨误读现象的,与前文形成转折,符合语境。
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⑤②④①。
故选A。
(2)在乡土社会,如果父亲错怪儿子并且打伤了儿子,下列儿子的回复中合乎礼的一项是( )(2分)
A.打人违法,请大人去衙门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B.儿子没有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请先君还我清白。
C.儿子不敢妄为,当铭记父亲的教诲,引以为戒。
D.令尊大人如此狠心,怎么指望儿子将来孝顺您。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用户为何沉浸“人感”对话
①周末周刊:在您看来,把AI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和互动会是一个趋势吗? ?
②刘金河:我关注到现在出现了一种人工智能陪伴的服务,通过设定角色来形成人和机器的亲密关系。这确实是一个正在发展的趋势。而且我们不太清楚它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因为现在是不同人群的尝试和探索,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普遍化应用。不过,人的情感世界是深不可测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冰山模型底部那个潜意识是非常巨大的。AI的出现为填补多元的情感需求、回应和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