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地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440字。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关于“规矩”的讨论,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孟子•离娄上》开篇所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在《春秋繁露•楚庄王》中,董仲舒将这段话演绎为:“虽有巧手,弗修规矩,不能正方员。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孟子认为,诸侯在表面上具备“仁心”与“仁闻”,主观上也具有平治天下的愿望,但是未能实质性地增进人民福祉,究其原因是未能像尧、舜一样广施仁政。一直视圣人为“百世之师”的孟子,正是通过将规矩与先王仁政之道进行类比,凸显圣人政教的典范意义。
孟子不仅在政治领域,还重点在个人修身领域以“规矩”譬喻,主张对圣贤境界的追求。对“人”的定位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出发点。一方面,孟子通过“人禽之辨”强调人相较禽兽而言具有仁、义、礼、智四端之心,因此人能过有道德的生活,从而突出了人之为人的绝对优越性。另一方面,孟子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规矩象征着一种极致。如果说规矩是方圆的极致,那么圣人就仿佛规矩一样,不仅是人伦之至者,更是仁、义、礼、智之德的最具足者,人应当向着这种极致努力。孟子素来主张“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我之辨”,说明每个人皆与圣人同类,从而彰显了人在追求成圣成德方面的普遍平等性。孟子的“主体定位观”揭示了人存在于禽兽与圣人所构成的两极张力之间。因此,如何避免沦为禽兽,并朝向圣人境界不断努力,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课题。
在孟子看来,道德境界的养成,其根本动力是个体内心对仁义之道的孜孜以求与躬行践履。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如果说工匠的法度是规矩,那么学者的法度则是仁义之道。问题在于,下学的外在规矩准则可以通过传授而实现普及化,上达的仁义之道却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技巧来传授,而全在于个人体悟。正如东汉时期孟学大家赵岐所说:“规矩之法,喻若典礼,人不志仁,虽诵典宪,不能以善。”一个熟谙规矩法度却心怀叵测的人也会做出不善之举。孟子正是通过规矩之喻鼓励人们为学求道,行善为仁,培养理想道德人格。与依赖外力相比,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去找寻,付诸行动,永不懈息,方能有所收获。孟子主张通过扩充四端、居仁由义、养浩然之气等修养工夫,使得个体所本具仁义之心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那样,渐次扩充开去。人与禽兽的差别逐渐扩大,人与圣人的差距也逐渐缩小,最终使得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挺立起道德主体的圣人气象。
(摘编自钮则圳《孟荀哲学中的“规矩”譬喻》)
材料二:
孟子强调必须按照规矩的标准做人做事。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他以圆规和曲尺为方圆的最高标准,引申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他认为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而君道和臣道的标准就是圣人,即效法尧、舜。孟子主张规矩不能随意改废。他举例说: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人相比禽兽的绝对优越性在于人具备仁、义、礼、智四端之心,因此人能过有道德的生活,每个人都应向圣人境界不断努力。
B. 孟子认为道德境界的养成需要对仁义之道的孜孜以求与躬行践履,孟子通过规矩之喻鼓励人们行善为仁,最终拉近与圣人的差距。
C. 孟子从学艺中教与学都要依循规矩这件事得到启示:要遵循主观意愿和事物规律,坚持按规矩做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D. “四心”“四端”和“四德”是基于“性善论”提出的,“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而“四端”是与生俱来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楚庄王》中把孟子的“规矩”发扬光大,进而创立了自己的理论。
B. 赵岐认为有人非常熟悉规矩法度,但心怀叵测,不会去遵守规矩法度,反而会做出不善之举。
C. 孟子认为规矩不是靠老师传授的,只能靠自己去琢和寻求,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D. 因为孟子重视规矩对治国修身的规范作用,所以把“不忍人之心”当成仁政的实施依据。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孟子•离娄上》: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B.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D.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 两则材料都涉及孟子对“规矩”的论说,但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 今天,很多人认可孟子“守规矩”的思想,可在现实中又常说要“打破规矩”,这是否矛盾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孟子的“规矩”思想展开,分别从政治和个人修身的角度探讨其重要性。材料一强调“规矩”在政治治理和个人道德修养中的典范作用,指出通过仁政和道德追求可以实现圣人境界。材料二则聚焦于“规矩”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强调通过效法圣人和遵循规矩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两者共同揭示了“规矩”作为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偏重理论阐释,一个偏重实践指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要遵循主观意愿”错。原文说“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一定依循规矩,学的人也必须依循规矩。这里,孟子认识到只有坚持按规矩做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规矩”不含主观意愿,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匹克威克外传[注]
狄更斯
终于,群众中间传出的许多声音组成一种低吼声,这种声音通常是宣布他们所等待着的什么东西来临了。所有的眼睛都向着暗门那边看。望眼欲穿地等了一会儿之后,看见旗帜在空中得意地飞扬,武器在阳光之下闪闪发亮:于是一队接一队的兵涌到平地上了。军队停下来排好了队;命令传遍了所有军队,全体“克拉”一声,都举起枪;总司令由布尔德尔上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