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2 17:38:2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130字。

  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朗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摘编自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而且一定是“被动”地客居他乡。
  B. 流寓既有社会原因,如刘禹锡、韩愈;也有个体原因,如苏秦、张仪。
  C. 岭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存环境恶劣,但许多文士依然“诗意地栖居”于此。
  D. 柳宗元被贬柳州,可以说是他本人的不幸,但是对柳州人民来说,是一大幸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寓”的“流”,既可以理解为“流动”,又可以理解为“流落”“流放”。
  B. 流寓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当时经济萧条,流寓者往往迁徙到僻远荒凉之地。
  C. 流寓生活充满艰辛,但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能拓宽诗人的文学创作视野。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一些流寓文士的作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说服力。
  3. 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
  A.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D.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请根据材料三,概括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的深远影响。
  5. 苏轼、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四人的流寓经历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描绘了流寓文士的生活状态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材料一提供了“流寓”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强调其被动性和多因素成因。材料二描述了流寓文士在岭南艰苦环境下,仍能够以乐观态度进行文学创作,展现对自然与民俗的深入观察。材料三则具体说明了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人在流寓地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建设贡献,突显了他们在逆境中积极影响地方发展的精神。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一定是‘被动’地客居他乡” 错。根据 “如果理解为‘流动’,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还有 “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为个体原因”,可知 “流寓” 不一定是 “被动” 的。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赠予
  菡子
  作战参谋背着一双靴子来到了一线的坑道里。本来不准备在前方开什么授靴会议,只想找一个正要向射击位置走去的小伙子,瞧瞧他穿的是不是虎头鞋(破棉鞋),走路的架势可有什么异样,是的话就一把把他拦住,命令他换了这长统靴去!
  “没有这么简单呀,参谋同志!你知道这是我们军长的靴子!”指导员恳切地说。
  “可是军长自己的意思……”参谋正准备来一段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