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2560字。
九年级语文试卷
2024年1月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2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5分)
(一)(13分)
1. 默写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_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________________,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4)当我们陶醉于自然界中,常常会进入“得意忘言”的境界,那一刻恰好印证了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一览众山小 ②. 少年不识愁滋味 ③.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④. 此中有真意 ⑤. 欲辨已忘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览、愁、尝、辨。
(二)(22分)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醉翁亭记(节选)
(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书马犬事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①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3)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4)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②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注释]①同院:指与欧阳修同在翰林院供职的人。②内翰:翰林的别称,此处指欧阳修。
2. 甲词作者_________(人名),乙文作者欧阳修,都是宋代著名_________家。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和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恰当的是( )
(1)不久夕阳挂在西山上。
(2)人们知道从太守游玩中获得乐趣。
(3)大家尝试写下其中一件事。
(4)让你们编修史书,一万卷也写不完。
A. (1)(3) B. (1)(4) C. (2)(3) D. (2)(4)
4. “何”在词典中的解释有: A.谁;B.什么;C.怎么样;D.为什么。为下列句子中的“何”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项(填字母):
(1)今夕是何年( )
(2)内翰云何( )
5. “旷达”形容人的心胸开阔、豁达。甲词和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旷达”的一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以下主张与丙文中欧阳修的看法一致的是( )
A. 写作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夸大。
B. 写作要言简意赅,绝对不可啰嗦。
C. 文章应发乎真情,无需刻意求新。
D. 文章应追求内容深刻而字面浅显。
7. 黄同学读了丙文后,将乙文最后两句改写如下。请对他的改写进行评价。
同其乐,述以文,庐陵欧阳修。
【答案】2. ①. 苏轼 ②. 文学家(政治家等) 3. B
4. ①. B ②. C
5. 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6. B
7. 示例:改写后的文字,比原文简短(“体现了丙文言简意赅的写作主张”)。但原文从容、悠闲的情绪和节奏也不复存在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