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调研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0440字。
上海市青浦区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调研
语文试卷
2024.1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26分)
(一)默写与运用(8分)
1.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同学们正围绕“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长处和短处”进行话题讨论,小语借用《论语·述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答案】 ①.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②. 风正一帆悬 ③. 夜阑卧听风吹雨 ④.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⑤. 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悬、阑、择。
(二)(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屁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 选文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_________(人名)。
3.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复投之 B.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 友人惭,下车引之
4. 文章用精炼的语言刻画出了狼的形象,第②段中的“并驱如故”照应“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狼______________特点;第④段中“目似瞑,意暇甚”表现了狼的“____________”(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通过狼最终的下场,文章揭示了一个这样的道理:____________。
【答案】2. 蒲松龄 3. C
4. ①. 缀行甚远 ②. 贪婪 ③. 黠 ④. 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要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像狼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的凶恶,终究被人的智慧和勇敢所战胜。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狼三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共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并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屠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夫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根据选文“一屠晚归……止增笑耳”可知,选文出自《聊斋志异》,故此处填“蒲松龄”。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之”的用法。
A.之:代词,指狼;
B.之:代词,指这件事;
C.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之:代词,指元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2)“缀行甚远”意思是:紧随着走了很远。结合“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可知,写出了狼 贪婪,并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照应;
(3)“目似瞑,意暇甚”意思是: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结合“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表现了狼的狡猾;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可知,可用原文“黠”字概括。
(4)根据⑤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的议论,结合“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等屠夫的表现,可知,本文揭示的道理是: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要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