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500字。《项脊轩志》助读资料
浙江省湖州中学 夏云陶
[文海采珠]
1、其人其文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的古文家,著有《震川文集》。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但仕途不顺,嘉靖十九年(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中,后迁居上海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二十余年,生徒常达数十百人。到嘉靖四十四年60岁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令职,66岁病死于任上。一生郁郁不得志。
他虽然一生官途不顺,但在散文方面有很深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推崇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文风,发扬了其优良传统,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而散文中的杂记更是其创作精华。杂记主要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
归有光对清代散文特别是桐城派影响极大,姚鼐将其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是符合实际的。
归有光因《项脊轩志》这一抒情佳作,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自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
散文特点:
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游国恩先生在评价归有光散文特色时说:“他把生活琐事引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也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2、 “项脊轩”“志”介绍。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志”,“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三国志》以及“地方志”“墓志”等。
3、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教材中在“殆有神护者”后省略了一段作者的议论,这段文字作者既有自我解嘲意味,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文字如下: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
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