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期末考试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290字。
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期末考试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众所周知,内圣外王,由己及人,既是孔子的理想,也是儒家终极的善境。能够达到如此善境的人,不论其为内圣为外王,都离不开对人的规定,而这样的人,除了内心深具价值外,其在社会中也有此种境界的显示、表征。这些表征大致是群己的合同、政治的条贯、教育的无差别等。
②理解孔子的思想,不仅要衡定其在历史的地位,还要重视其对现代社会的指引。从儒家的视角来看,孔子的教义,基本上是从总结人类历史文化传统中提出来的,旨在教人如何在社会中做人,如何在人生群像的区别中做一个真正的人。
③孔子论及男女、老少、知识、职业、家属、国家等之间恰当合宜的关系,即“礼”,希望达到“各人各样,但同时大家都一样”的境界。这一切都以“人”为核心,没有人的架构一切都免谈。孔子思想寻根究底是人文本位的,以人文为中心的。孔子只就这本位、中心来论人事、求人文的实际。
④同时,孔子的人文观点无不从天地自然中来,也在此天地自然中才能实现。所以由人可见天地,由人生可见自然。孔子思想并不违反天地自然,是顺着人生范畴与天地自然去追寻或深求的。总体来说,孔子的思路是找到一个人生观点和一个人间理想,然后再回头来对人文实际作指引。孔子的思想自始至终都不曾脱离人生,是“先向远处绕大迂回,然后回头来安放在实际人文本位之上”。
⑤论及政治,当然以人为本,主体又在群己的谐合。然而要由己推及于群,或由任何之境推于一切之境,都在实行;没有实行,就没有办法如实行道,行道的终点又在于政治。但政治非人人或时时可得,起点、基点便在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而小而近的端点,不若由家做起,而在家的孝悌之道,确实人人可为,时时可行。如果人人在家,行其孝悌,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片和乐,那么家自可为政。为子女者,在家尽其孝悌,行的就是一家之政,推广出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孝心的一贯畅遂。而政治的臻至善道,不就是“‘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之理”吗?
⑥进一步讲,儒家思想所期即政治和教育彼此相寻相依。教育理念佳,政治必清明;政治上轨道,教育必完善。但教育不仅教自己、教家人,它的目标必是所有的人。故孔子思想是以人类全体为其教育目标,此目标无国别、无种族、无男女老少、无贫贱富贵、无智愚敏顿等种种区别。
⑦孔子的修齐治平理想是期望在社会中涵容一切个人,在一切个人相互的结合中团聚成各种群体,所求则在群体人类的性情上开出理智,在群体人类的理智中完成性情。故孔子的这个理念乃是由家达于国,由国达于全民族、全天下,进之完成一世界人类的大群,使之相安相乐,无往而不各得其所。
⑧“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在这一理念之下开展的。而此老者、朋友、少者的安之、信之、怀之,其皆自人文本位着眼的。此人文本位由大群人以至各个人,而由各个人以至大群人,莫不本于一心,以相通合一。
⑨政治教育外,孔子也有宗教理念。但其宗教观并不具有纯的宗教色彩,是潜沉于思想中,具备深厚的宗教精神。孔子的宗教精神虽然语涉天命神君,但并非佛老耶极乐无始无终的天,而是人文理境的天。
⑩这个天并非崇拜信仰或人格化的天,而是一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够达到内圣外王境界的人,除内心深具价值外,在群己关系、政治、教育等方面也会有相应表征。
B. 理解孔子的思想,不仅要衡量它全部来自人类文化传统的历史地位,还要考虑它对现代社会的指引意义。
C. 孔子思想是人文本位的,包括孔子认为的世间恰当合宜关系的“礼”,也是以“人”为核心的。
D. 儒家期望政治和教育能彼此相寻相依,认为有了好的教育理念,政治就一定会清明。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④段“迂回”的意思是,先从远端寻找一个人生观点和人间理想,然后回过头来用它指引人文实际。
B. “孔子思想是以人类全体为其教育目标”,可见儒家思想追求让社会上各类人都接受教育。
C. 第⑦段提到的由家达于国,由国达于全天下的“修齐治平理想”,即《大学》中“八目”的四目。
D. “孔子的宗教精神虽然语涉天命神君”,但其所称的“天”与佛老耶等宗教信仰的“天”完全不同。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B.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C. 子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D.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4. 本文是如何论证孔子的“人文本位”思想的?请简要分析。
5. “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学说虽论辩激烈,但其思想观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请结合本文和以下材料,分析儒家和墨、道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
——庄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墨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全部来自”错,范围扩大,原文是“孔子的教义,基本上是从总结人类历史文化传统中提出来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完全不同”错,原文是“有差别”。原文是“这个天,推衍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晨
王愿坚
列车员报出的那个城市的名字,一下子冲进了我的耳朵,使我猛地一惊,顿时眼前浮起一张苍白的脸和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那是班长傅传广。十年前,他就是用这双眼睛盯着我,说:“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有多好啊!”这个愿望,傅传广同志是不能